(原标题:【财联社时评】在现金业务上”躺平”的银行缺乏远见)
几家银行停办现金存取业务在行业和监管层面引发的震动还在持续。2月21日,央行和银保监会为此专门联合召开座谈会,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会上明确表示,设有实体网点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必须办理人民币现金存取业务。各机构不得以业务转型升级、现金业务较少、控制成本、降低业务管理风险等为由,停办人民币现金存取业务。
为证明现金存取业务不会影响银行的成本控制,此次座谈会还邀请了几家银行现身说法。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表示,该行通过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模型,手机银行APP、企业网银等渠道,可智能集中调配流程高效完成现金备库和网点配送。建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亦表示,通过建模来进行现金的备付管理,可以带来数亿资金占用成本的减少。
笔者认为,这几家银行的经验说明此前“躺平”的几家银行更多是想取巧。它们不仅没有意识到现金存取这样的传统业务,可以通过流程优化和信息管理等手段来降低成本,而且更没有意识到国内市场里商业银行作为平台型的企业,其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大而全”。此前几年互联网银行兴起的时候,有大量的声音认为银行应该有所取舍,走专业化路线等等,也有银行起步就放弃了实体网点和现金业务,但这几年的发展证明,这种路径对提高银行的ROE有帮助,但对一家银行发展壮大则没有太大的意义。
从之前引发争议的案例来看,主要是一些地方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以成本为理由,宣布停办现金存取业务。笔者认为,这里的成本抬升其实是这些中小银行竞争力下降带来的结果,拍板做出决策的管理层把因果关系完全搞反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非现金收付占比越来越高的大趋势,也有资金向大平台集中对小银行抽水的因素。但不管怎么样,要解决这些问题管理层此前就应有举措应对,而非事到临头乱投医。
以招行为例,该行从90年代开始就顺应支付电子化的趋势,构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市面上其他银行,绝大多数也在拥抱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很多类似的地方小银行也有各种举措去摊平现金收付业务成本。或许从单个业务成本核算来看,现金收付的笔均成本依然比较高,但笔者相信这点成本为银行客户带来的服务体验,会进一步促使其客流增长进而形成正循环,这也是一个平台型企业应该维持的基本成本支出,在这方面算得太小太细是没有战略远见的,砍掉成本只会带来客流的负循环。另外从央行的角度去看,银行停办人民币现金业务也非简单的金融业务问题,人民币是有法定货币的地位,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拒收,银行不应该在这个基本常识问题上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