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股 - 新股资讯 - 正文

新股频频“超募”引发关注 IPO高价发行政策值得商榷

来源:投资快报 作者:高升 2020-08-13 04:39: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股发行数量较多,每周都有好几天有四五只新股供投资者申购。这种IPO繁荣的局面,是非常值得各方珍惜的。IPO规模的上升凸显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复兴,也显示出目前的市场行情良性发展,有力地支撑着融资功能的实现。

(原标题:新股频频“超募”引发关注 IPO高价发行政策值得商榷)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股发行数量较多,每周都有好几天有四五只新股供投资者申购。这种IPO繁荣的局面,是非常值得各方珍惜的。IPO规模的上升凸显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复兴,也显示出目前的市场行情良性发展,有力地支撑着融资功能的实现。但有一个现象却不能不引起警惕:“市场化发行”令很多公司高市盈率发行,并导致实际募集资金大大超出上市公司IPO募资的原有计划。这种“超募”现象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并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论,其合理性存疑,并可能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影响投资者信心。因此,A股市场是否适合完全放开新股IPO的市盈率限制?是否应该把这种过度消耗二级市场存量资金的IPO方式在主板或创业板推广?似乎还是值得商榷。

A股IPO询价利益格局:“市场化发行”往往就是高市盈率发行

市场化发行的出发点是很好的,本意是希望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但A股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益格局之下,所谓“市场化”的“IPO询价机制”定出来的新股发行价,基本上就是“高市盈率发行”的代名词。

公开资料显示,科创板询价机制采用的是全面市场化的询价方式。科创板可以通过直接定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对所有科创板股票采用全面的市场化询价制度,具体询价流程既可以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也可以先进行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再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

关键的环节出现了:科创板的询价对象仅为机构投资者,这样定价更加理性。这是由于科创板对投资者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要求较高,因而个人投资者被科创板排除在询价对象之外。相比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能接触到的企业与市场信息更加充分,投资经验也更为丰富,因此对拟发行公司的价值判断将更加准确,其对新股的定价也将更为合理。

上面这段对新股询价制度合理性的介绍,究竟是否合理存在很大的争议。

首先,作为二级市场承担“买单者”角色的个人投资者“被代表”了。机构投资者询出来的价就肯定会更合理?这种结论缺乏足够可靠的依据。众所周知,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公募基金的投资业务,时不时就传出各种各样的行业丑闻。他们投标肯定会客观公允?这个结论本身就站不住脚。

其次,机构投资者与IPO产业链各方的利益绑定密切,很多时候属于利益共同体,有形成合谋的土壤。“市场化发行”为什么往往就是高价发行、高市盈率发行?这不难理解,券商投行业务是怎么算承销费的?发行价越高,除了上市公司以外,谁最高兴?公募基金虽为大众理财,但其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和道德风险一直存在。再加上参与询价的基金很可能拿到IPO的额度,他们出高一点价格问题不是很大,反正最后还有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接棒。

持续不断的“超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本形成

证券市场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为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本形成机制。对于每一家需要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来说,IPO拿到的这一笔钱都是非常珍贵的。就像粮食一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些本来就极为稀缺,应该做好优化配置的资金,在高市盈率发行的政策之下,成为人人皆可过量分食的“满汉全席”。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截止上周,科创板150家企业新股发行募集资金,对这150家企业的募资情况进行统计,117家企业的实际募集资金情况处于超募状态。超募比例最高的是康希诺,计划募集资金10亿元,实际募集资金52.01亿元,超募比例高达420%;接下来是石头科技,超募比例为247%;排名第三的是八亿时空超募比例为242%。

从超募企业的行业分布上看,总超募资金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平均每家企业的超募比例分别为46.70%、60.76%、32.39%。

表面上看,超募较多的行业也都是目前市场上最为热门的行业,好像也说得过去。但投资者不能遗忘,热门行业对应的不都是好公司好企业!多年以前,全通教育是整个市场最炙手可热的热门公司,对应的也是最热门的行业,但后来发生了什么?

“超募”究竟是不是一个正常现象?不少分析文章里面的“专家”都说是正常现象。但仔细一看这些“专家”的头衔,大多是IPO产业链当中的既得利益者。为什么就不采访一下二级市场的股民?问问他们,如果一家拟上市公司本来只申请要买一辆面包车的钱,股市却硬要塞给它一辆奔驰。这种“超募”还是不是正常现象?很多与《投资快报》交流的投资者都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是浪费宝贵的资源。

“市场化发行”不能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市场化发行改革”搞了很多次,但为什么最后都成为高市盈率发行的代名词?这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悬案,一个谜。

毫无疑问,在条件具备的领域,绝大多数环节都应该市场化,这有很多好处:减少暗箱操作、减少价格管制,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认为这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过程是否已经具备适应彻底放开新股定价的土壤?

客观数据显示,市场化询价之后的新股股价,其市盈率水平大幅高于主板市场上市盈率管制之下的新股交易价格。以A股与H股的溢价率为例,近期上市的一家热门大盘股,其A股IPO价格相当于其H股二级市场的历史高位,上市交易一个月之后,A股较H股名义价格溢价超过两倍。《投资快报》统计显示,市值超过千亿的大盘蓝筹股,如此巨大的AH股价差可谓前所未见。这种市场定价理性吗?合理吗?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按照主板统一的市盈率定价,这只大盘蓝筹股就算连续20个涨停板打开,其价格也会比目前的表现要理性得多。

更关键的是目前主板IPO的定价模式下,虽然个股上市后连续很多个涨停似乎也不够“理性”,但由于发行价不高,更多宝贵的存量资金都还留在二级市场里,未来能够哺育更多的拟上市公司。但高市盈率发行的IPO则不是如此,其中的最大利益被上市公司以及投资银行分食,二级市场的资金加速流失。

“市场化发行”不能成为一个“筐”,什么内容都往里装。历史上既然已经被取缔过的高价发行和超募现象,其弊端想必已经是显而易见。那么,为何还要让这种发行模式重新登场,甚至推广到更多板块?这也许是当下一个非常值得商榷的重要问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