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德邦证券《宏观点评:AI“信仰”Vs城投“信仰”》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近期市场围绕着是否应该坚持“AI信仰”反复博弈,本文我们抛开硬核的技术领域,从宏观角度谈谈“AI信仰”问题,为了更方便地理解,我们选取了一个参照系
城投,因为从商业模式本质上,“AI信仰”与“城投信仰”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第一,“要想富,先修路”的发展逻辑。城投是为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主体,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土地开发、修桥架路,这相当于AI巨头囤卡、铺AI服务器、建数据中心,这就是大人工智能领域的基建投资。在城投分析框架中,先行指标是城市规划面积、项目总投资额等,在AI分析框架中,先行指标是计划建设AI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数量、大厂的资本开支金额等。在这一步,最先受益的都是“卖铲子”的,城投逻辑中是钢筋水泥建材等,依据项目投资额能算业绩弹性,AI逻辑中核心是算力芯片、存储、CPO等,也是根据资本开支算业绩弹性。正因如此,大家对英伟达的担心,一方面是AI是否泡沫过大,行业资本开支无法继续增长;另一方面是谷歌的TPU会不会取代英伟达的GPU,成为AI算力基础设施中性价比更高的“钢筋水泥”。
第二,“大而不能倒”的金融逻辑。很多研究将AI繁荣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对比,以史为鉴当然很有参考性。但是这次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AI对美国金融业的捆绑明显更深。截至2025年11月25日,美股“科技七姐妹”(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和Meta)占标普500指数总市值的33%、占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总市值的48%,而在2000年时,美股前7大公司还有通用电气、沃尔玛、埃克森美孚和默克公司等非互联网公司。所以美股一调整,美联储对推迟降息就有改口的迹象。“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其实更像“城投”,在城投分析框架中,总债务规模中的绝大部分是城投债,而且任何一个城投的违约风险都可能会引至全局性问题,正因为如此,城投化债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不能粗暴打破刚兑,也像AI逻辑中,需要不断提高资本开支预期和完成超预期业绩去支撑股价,不能靠危机去泡沫。
第三,“当下的举债,是为了美好的明天”的“信仰”逻辑。城投逻辑中,基建需要大量融资,城市建设是为了招商引资、吸引人口流入,靠未来的产业和税后偿还前期的基建举债,AI逻辑中,算力基建的融资规模也不小,当下的算力投资,为的是通过持续提升算力供给规模、优化算力运行效率,为催生应用端的爆款夯实根基,未来都有不确定性,但明天都是星辰大海。
第四,“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国运逻辑。城投是我国独特的经济主体,其大发展时期正是我们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时期,没有城投的突出贡献,也就没有城市化建设的突飞猛进,没有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崛起,没有总量GDP和人均GDP的快速提升,就无法奠定我国G2的大国地位。当下是科技革命和产业竞赛的时代,AI如同军备竞赛,是大国博弈的棋眼,都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AI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全球领导力地位,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站在当下,究竟是“AI泡沫”还是“AI信仰”,市场还需要时间才能给出答案,但从谷歌最近推出的Gemini3和TPU芯片这一标志性事件来看,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可能还远未到顶点。
风险提示:AI发展形势不及预期,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资本开支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