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京东高调进军外卖市场,掀起新一轮行业竞争,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团带来了显著压力。8月最新财报显示,美团二季度营收虽保持增长,但利润指标大幅下滑,经调整净利润仅为14.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89%,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所带来的盈利挑战。
尽管如此,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巨头,美团依然凭借其独特的护城河——成熟的履约生态与技术调度系统——维持着基本盘的稳定。面对阿里、京东等巨头以高频业务为切入点、试图重构消费场景的战略进击,这场围绕用户、数据与场景的本地生活之争,正演变为一场考验耐力与生态协同的长期战役。
美团的护城河的核心是大规模及时履约能力
尽管外部竞争加剧导致利润承压,但美团的核心壁垒始终根植于其强大的履约能力。具体来看,美团的护城河是其在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长期领先的核心壁垒,其深度主要体现在多维度生态协同、技术驱动的高效履约能力、用户心智垄断及规模效应上。
其中及时履约能力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以派送一笔新单为例,系统不仅需要快速选出距离最近的骑手,还要判断其经验能力能否承受住已有以及新增订单,同时对商家出餐时间也要“心里有数”,以免骑手超时。
概言之,外卖配送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精巧而缜密的工程,省时省力的配送效果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需要平台、商家、骑手三方技术、经验的积累以及配合。
因此及时履约能力不仅是美团护城河的第一位,更是整个美团商业模式的地基和引擎。它由两部分紧密构成:
一个是数百万活跃骑手构成的“毛细血管”:这张网络深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物理世界中真实存在的、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的“重资产”。
另一个是智能调度系统:这是驱动毛细血管高效流动的“心脏”,是美团十几年来用海量真实订单数据和顶尖算法“喂养”出来的无形资产。
大额补贴让消费者对配送时间的容忍度更高
然而,在激烈竞争之下,用户心理也在悄然变化。大额补贴不仅重塑了消费决策,也间接改变了人们对配送时效的期望。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雨夜,你加班到很晚,又饿又累,打开外卖软件想点一份热乎乎的晚餐。页面显示,由于天气恶劣,配送时间预计需要60分钟,比平时长了一倍。你皱了皱眉,但就在这时,你注意到商家提供了一个“满减神券”和“配送费全免”的巨额补贴。最终,一份原本40元的餐食,你只花了15元;并且有些茶饮的价格在补贴后更是可以达到个位数的价格。这时,你对那漫长的60分钟等待,是不是感觉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这背后的消费心理,可以用一个核心逻辑来解释:补贴创造了一种“补偿效应”,悄然改变了我们心中的价值天平。
首先,经济上的实惠转化为了对时间的“支付”。 当你获得大额补贴时,你潜意识里会进行一笔交易计算:“我节省了15元,这多出来的等待时间,就当作是我用更低的‘价格’所购买的。” 等待不再是纯粹的消耗,而是你为了达成这笔“划算买卖”所付出的、可以接受的对价。时间成本被经济收益有效地对冲了。
其次,补贴重塑了“心理账户”,降低了决策的门槛和期望值。 在消费决策中,我们心中有一个“外卖账户”。当支付全价甚至额外支付高峰时段费用时,我们会对服务抱有极高的期望,任何延迟都会引发“不值”的负面情绪。而补贴将这笔消费划入了“特价/优惠”账户。对于特价商品,我们的包容度天然更高——就像在奥特莱斯购物,你不会要求它提供和旗舰店一模一样的全新款和即时服务一样。
再者,补贴带来的惊喜感,为等待期提供了情绪缓冲。 获得优惠本身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一种“赚到了”的愉悦感。这种积极的初始情绪,会像一层缓冲垫,减弱后续等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焦躁。你会更倾向于想:“虽然等得久一点,但毕竟这么便宜,也算值了。” 这种“值得”的感觉,是容忍度的关键支柱。
阿里巴巴和京东此次对外卖业务的意愿比以往都要大
除了补贴外,阿里巴巴和京东此次在外卖业务上的能力和决心也比以往的竞争对手更强大。
对阿里来说,其电商基本盘在过去几年面临着拼多多、抖音等竞争对手的轮番冲击,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通过将饿了么的即时配送能力与淘宝闪购深度融合,阿里试图实现从远场电商到近场零售的全场景覆盖,修复电商基本盘。
京东则希望通过外卖导流,提升平台日活,带动电商和即时零售、酒旅等业务,形成闭环。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痛批京东在过去五年中没有创新、成长和进步,此次进军外卖,也是京东寻求新增长的重要举措。
因此对于阿里和京东而言,他们显然看中的并不是外卖业务,而是点外卖的“人”。用外卖业务的“高频”带动电商业务的“低频”,才是阿里和京东愿意花大价钱来争夺市场的真正原因。
结语:美团有压力,但基本盘还在
综合来看,尽管美团面临多方挑战,其基本盘并未动摇;而阿里与京东也各有战略考量与执行难点。
例如阿里的短期目标是加快用户转化,长期来看则希望提升淘宝整体的活跃度和用户规模。但阿里在即时零售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多元化业务扩张后留下的组织惯性,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考验。一旦补贴停止,用户是否会留下,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对于京东而言,其长期以来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也让其在补贴大战中的资金灵活度相对受限。
并且“高频打低频”策略在电商平台能否成功转化为业绩正贡献还需要时间验证。毕竟美团这一策略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业务的强相关性——“即时满足”。越接近“即时满足”的业务板块,从外卖引流的转化率越高。当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阿里和京东的兴趣还有多少就要打个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