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有色板块表现亮眼,铜、铝、黄金等细分领域轮番上涨。在政策预期与商品涨价的双重驱动下,有色金属这一传统板块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资源类周期股正悄然站上投资风口。
多重逻辑共振
有色金属板块近期的强势表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宏观宽松 + 供给收缩 + 需求回暖 + 资金流入”等多重逻辑的深度共振,形成了较为坚实的上涨基础。
需求端迎来结构性爆发。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国内“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绿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显著拉动了对铜、锂、钴、镍等关键金属的需求。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将突破35%,光伏装机量同比增幅有望超过20%,这些高成长性赛道为有色金属需求提供了持续且强劲的刚性支撑。
同时,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算力基础设施和高效电力传导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强化了铜等基础金属的长期需求逻辑。申银万国期货分析师李野指出,目前全球处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以及AI算力可能长期大幅扩张的革命性和历史性时期,作为难以替代的电力导体,铜的需求将长期向好。
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025年9月底,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了未来两年行业发展的核心目标: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5%左右;再生金属产量突破2000万吨。该方案还特别强调,要推动铜、铝、锂等国内战略性资源开发提速,并加快高端材料供给升级,为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与价值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供给端的多重扰动进一步强化了金属价格上涨预期。 2025年四季度,全球重要铜矿——印尼Grasberg铜矿因突发事故下调产量预期35%,这一突发事件使得原本就偏紧的全球铜矿供需格局雪上加霜。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全球主要有色金属资源普遍面临矿石品位持续下降、开采成本不断攀升的结构性问题。叠加全球矿业资本开支长期不足、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等多重制约,供给弹性显著受限,这已成为支撑金属价格中长期走势的关键因素。
全球流动性宽松激活金融属性。 美联储于2025年9月正式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此前公布的8月核心PCE通胀数据显示温和增长2.9%,同时消费数据超预期,为后续进一步降息打开了政策空间。美元指数随之走弱,推升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值。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率先受益,价格创出历史新高;铜等工业金属也随之进入估值修复通道,金融属性被显著激活。
此外,在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并存的复杂背景下,有色金属的资产配置价值日益凸显。黄金、铜等兼具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的品种,自然成为各类资金配置的重点方向。市场资金正在重新审视有色金属板块的投资价值,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北上资金,其配置意愿均出现明显增强。
有色板块具备投资机遇
展望未来,多家券商研究机构一致认为,有色金属板块仍具备丰富的投资机会,不同金属品种因供需格局差异而呈现结构性特征。
铜方面,招商证券在此前发布的研报中提出,AI科技和有色金属是港股两大核心主线,有色金属关注铜价上行机会。并分析表示,有色金属价格上行逻辑不变,除贵金属外建议关注铜。铜矿供给收缩打开价格上行空间。
华金证券在10月策略中表示,建议均衡配置政策和产业趋势上行的电子(消费电子、半导体)、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铜、钴)等。有色金属方面,报告关注到LME铜和LME镍现货结算价回升,10月3日结算价较10月1日比分别上涨2.67%和1.77%。
贵金属方面,东莞证券指出,未来国际金价预计在中短期将呈现高位震荡态势。美联储降息预期仍存,10月降息几成定局,且实际利率下行降低黄金持有成本。美国政府停摆加剧财政不确定性,叠加地缘政治延续为金价提供托底支撑。因此,降息预期叠加避险需求提升的背景下,使得金价在中长期仍具备上行动力。
除了基本金属和贵金属外,战略性小金属也因其独特的产业地位而受到关注。湘财证券建议关注供给受约束、战略性价值属性强的钨板块和稀土永磁板块,特别是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风电、机器人等领域需求增长的水磁材料,相关标的如金力永磁等被多家机构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