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预制菜的优势和劣势都在工业化上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6 14:51:1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2025年9月,罗永浩对餐饮品牌西贝的这一指责,瞬间将预制菜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断然否认:“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最新的事件进展上,西贝15日发布官方致歉信称,为了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拥有更好的体验,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罗永浩则微博发文表示,决定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

虽然两者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但也引发了全社会对预制菜的关注,暴露了行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什么是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如何保障?这个规模庞大的行业将走向何方?

预制菜的罗生门:商家与消费者有不同的定义

目前对于预制菜的官方定义中,市场监管总局的定义被屡屡提及。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从菜肴属性看——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但在消费者的朴素认知里,非现做的就是预制的。商家对“非预制”的辩解,虽然合规,却没有满足消费者对“热锅现炒”中烟火气的期待。

因此预制菜越来越成为餐饮行业的一道罗生门: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料理包遮遮掩掩地出现在餐厅后厨,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总有防备和不信任感。

那么预制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些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总有不信任感?

预制菜的本质是烹饪的工业化

首先就事物的本身看,预制菜更像是把烹饪的过程工业化。众所周知工业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大规模地生产出质量稳定、规格统一的产品。

预制菜很好地实现了上述目标:标准化:这是工业化的基石。预制菜有严格的“菜谱”(SOP,标准作业程序),对每份菜的食材克数、调料配比、烹饪时间、温度都有精确规定。这意味着无论在哪个城市、由谁操作,最终出品的味道和外观都高度一致,消除了传统厨师“手感”和“经验”带来的不确定性。

规模化:传统餐饮一盘一盘地炒,产能有限。预制菜则在中央厨房(可以理解为“食品工厂”)里,使用大型自动化设备进行批量生产,一次可以做出成千上万份同一道菜。这种规模效应极大地降低了单位成本。

效率化:餐厅使用预制菜,省去了最耗时、最依赖人力的环节——洗、切、配、部分预加工。后厨变成了“加热和组装车间”,翻台率大大提高,人力成本显著下降。

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工业品的特点就是质量稳定。预制菜通过食品科学技术(如急速冷冻、真空锁鲜等)解决了传统餐饮菜品口味每天波动、依赖厨师状态的问题。同时,它也使得连锁餐饮的扩张管理变得简单——只需要管理好供应链和加热操作,而非难以复制的厨师。

因此从产业端来看,预制菜被视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工具。预制菜既能加快出菜速度,又能提升餐厅翻台率,有效应对人力成本上涨、经营压力增大的行业困境。

烹饪工业化的劣势:加剧消费者的不信任感

然而即便预制菜有种种优点,但消费者的反应看,对于预制菜的接受度与信任感并不能算高。背后的原因有许多,例如信息的不透明、标准的不统一、口味的不突出等。

但核心原因或许还是预制菜工业化的生产过程。所有工业化食品都存在“信息黑箱”——即消费者看不到生产过程。而预制菜将这个黑箱进一步放大和复杂化了。

例如与传统买回家自己做的菜相比,预制菜的链条更长:从中央工厂生产到长途运输又到仓储再到二次加热(可能由餐厅或店员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潜在的卫生和保鲜风险。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过去在运输、仓储环节出现过的变质、过期食材更换标签等问题。

过去我们去餐馆,至少还能看到一个“明厨亮灶”,心理上感觉更放心。而预制菜的“厨房”是一个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消费者很难直接接触中央工厂。这种“不可见”,加剧了不安全感。人们会想象:“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会不会为了效率和成本,在卫生和用料上妥协?”

此外,食品不仅仅是营养物质,还承载着情感和文化。现炒现做的饭菜带有“锅气”,代表着“新鲜”、“用心”和“生活气息”。而预制菜则带有强烈的“工业感”、“标准化”和“流水线”标签,加之预制菜的口感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也难以和现做的媲美。

结语:预制菜的未来在于如何重建信任

在此背景下要重建消费者信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更高的透明度、更严格的监管和标准、更真诚的沟通、更长期的付出。从而用长期、稳定、安全的产品品质来慢慢扭转公众对预制菜的刻板印象。

最后需要关注的是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悄然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相信随着国家标准的出台,预制菜行业将迎来更规范、更透明的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