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72%用户只当潮玩!Meta眼镜的野望与新玩家的生死时速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4 16:23:5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当Meta与雷朋合作的Ray-Ban智能眼镜以KK级出货量震动行业时,这场由巨头点燃的烟火,正在让无数创业者陷入迷思与躁动。CES展会上数十款智能眼镜扎堆亮相的热闹背后,一场关于生存逻辑的暗战早已悄然展开。

一、Meta的「白色谎言」:KK级出货的幻象与陷阱

299美元的Ray-Ban看似验证了市场,实则暗藏三重悖论:

成本黑洞:174美元的BOM成本占售价58%,即便坐拥Meta的供应链优势,硬件毛利率仍不足30%。对于缺乏议价能力的创业公司,这意味着售价可能突破400美元,远超国内用户5天工资的承受阈值。

拆解报告显示,主板芯片成本占比高达51%(89.1美元),而国内厂商若采用同等配置,仅主板成本就将突破100美元。

生态诅咒:Meta Reality Labs部门2024年亏损177亿美元,硬件销售仅贡献21.46亿美元收入,亏损率高达89%。

这种“用资本市场输血维系迭代”的模式,在VR赛道已上演过Quest系列烧钱百亿的剧本——2024年第四季度Quest 3S虽成亚马逊游戏机销冠,但单季仍亏损49.7亿美元。

场景错配:美国用户2.5天工资换取的“科技饰品”,在国内演变成需要说服消费者为续航4小时、交互笨拙的设备支付奢侈品溢价。以北京为例,白领日均工资约450元,购买Ray-Ban需耗费5天收入,而用户实际使用时长中位数仅为1.2小时/天。

当参数表里的AI语音助手被用户戏称为“麻瓜”(识别准确率仅72%),所谓“下一代终端”的故事显得愈发苍白。

Meta的阶段性胜利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叙事:通过“社交+时尚”链接完成初期市场教育,再以每年迭代速度(如2025年将推出的Hypernova和Oakley运动款)持续挤压创业公司生存空间。

正如扎克伯格在一次分析师电话会议中强调,2025年将是AI眼镜市场能否实现大规模放量的关键一年。他提到,市场将会在这一年见证AI眼镜的广泛应用,可能开启数亿甚至十亿用户的新计算平台。

二、定位困局:在「电子义肢」与「科技潮玩」间摇摆

面对Meta的突破,AI眼镜的新玩家集体陷入认知分裂:

功能堆砌派:试图将手机功能全盘迁移至眼镜,却陷入“重量(<40g)、续航(>8h)、功能”的不可能三角。某产品经理直言:“在近视人群的痛点上制造痒点,如同给哮喘患者推销香水”。

典型如某国产眼镜将电池容量堆至400mAh,但重量飙升至89g,导致用户复购率严重不足。

场景创新派:有团队聚焦户外运动场景开发第一视角拍摄眼镜,但分享流程的割裂(需手动导入手机)让体验倒退回GoPro时代。反观Meta通过Facebook View实现拍摄-编辑-分享闭环,用户内容生产周期缩短至3分钟,社交平台分享率提升至42%。

这种分裂折射出深层矛盾:当从业者既想颠覆手机又强调“眼镜首先是眼镜”,实则是用功能机思维做智能硬件。正如投资人尖锐指出:“给脑袋套枷锁是生物进化倒退,但给眼镜加载脑机接口却是创业者的妄念”。

用户调研显示,72%的Ray-Ban购买者将其视为“科技潮玩”,仅有9%认为能替代手机。

三、幸存者游戏:在巨头的阴影下寻找缝隙

在互联网大厂对AI眼镜市场持观望态度的当下,AI眼镜创业公司正积极采取场景收敛、价值重构、边界意识三大核心策略,以重塑生存法则,并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中寻得关键支撑,逐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

场景收敛策略使创业公司聚焦于垂直领域的技术突围。工业场景成为了这些企业的主战场,宇瞳光学凭借其模造玻璃镜头的成本优势,主攻工业AR眼镜市场,实现了故障识别准确率的大幅提升,尽管其售价较高,但技术溢价显著。

同时,户外与特种作业领域也成为了另一片蓝海,亿道信息与Rokid的合作开发,通过技术聚焦和场景深耕,验证了在该领域的可行性,并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出货目标。

价值重构策略使创业公司从“替代手机”的传统思维中跳出,转向功能升维。录音转写成为了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天键股份推出的声学模组以其高准确率和商务场景的高复购率,展示了“减法策略”的有效性。

同时,端侧AI能力成为了决定产品溢价的关键因素,恒玄科技与芯源联合研发的AI专用芯片,以及星宸科技的自研AI/ISP核心IP,都满足了AI眼镜对低功耗、小面积的需求,为产品增添了附加值。

边界意识策略使创业公司在巨头生态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代工龙头如歌尔股份和欧菲光,凭借其技术实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成为了创业公司的技术避风港。歌尔股份作为Meta Ray-Ban的独家代工厂,其光波导技术市占率领先,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技术借力的可能。而欧菲光通过绑定Meta与小米,实现了VR/AR业务收入的翻倍。

同时,成本控制成为了决定创业公司生死的关键,水晶光电和华灿光电在光波导模组和Micro LED芯片方面的技术突破,为创业公司提供了不同成本选择的方案。

终局博弈中,务实主义者的生存逻辑愈发清晰。下游渠道商博士眼镜通过构建验配网络,成为了连接创业公司与C端用户的关键节点。

而小米作为科技巨头,其首款AI眼镜的推出和目标设定,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技术授权+代工生产”的参考路径。未来竞争将围绕毛利率40%的生死线展开,IDC的预测显示,全球AI眼镜市场将愈发激烈,最终存活者或寥寥无几。那些能实现高复购率、并精准控制BOM成本的“供应链壁虎”,或将成为大厂收编的首选标的。

四、终局猜想:2025年的分野时刻

当Meta计划2025年将产能扩张至千万级,并推出带显示屏的Hypernova(售价1000美元)时,留给创业者的时间窗口可能比Ray-Ban的续航时间更短暂。两条路径逐渐清晰:

Meta范式:用硬件亏损换数据资产。Ray-Ban用户日均产生1.2GB数据(包括3.7次语音交互和18分钟拍摄),这些数据正训练下一代AI助手——Meta计划2025年将眼镜与Llama 3深度整合,实现上下文理解准确率提升至89%。

华强北路线:极致性价比突围。闪极、影目等厂商通过复用手机供应链(如采用展锐T770芯片替代高通方案),将BOM成本压缩至$82,售价下探至999元,但代价是牺牲50%的AI性能。

这场战役的终局,或许正如IDC预测: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将达1280万副,其中Meta系占比超60%,而剩余市场将由100+玩家争夺——最终存活者不会超过5家。当资本泡沫退去,能穿越周期的或许不是最炫酷的产品,而是那些深谙“硬件毛利率>40%才是生死线”的冷酷商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