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滤镜 - 正文

靠实力闯关的怡和嘉业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20 10:55:5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为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企业已显著加速了海外市场的布局步伐。在这场贸易冲突中,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如电子、机械设备、汽车、通信、医药生物以及电力设备,正是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的先锋行业。

今年标志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代表中国高科技实力的大型企业纷纷进军海外市场,而且许多中小企业也紧随其后,积极探索并抓住海外市场的商机。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企业自身迅猛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该政策为我国企业的海外拓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随着出海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力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力的新阶段。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塑造独特的品牌、产品和服务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类似怡和嘉业这一类专精特新的龙头企业正逐渐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其发展历史带有着一定的传奇色彩。

从0-1的艰难起点

人们常说,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就像数字“1”,而其他的东西,如财富、地位等,都只是这个“1”后面的“0”。没有健康,所有的这些都显得毫无意义。正因如此,大健康产业在近年来备受瞩目,成为了一个被广大人们看好的朝阳产业。

怡和嘉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崭露头角,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庄志,这位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学博士,早在2000年就开始致力于呼吸机的产品研发。在公司初创期,他们更像是一个科研机构,全力以赴攻克技术研发难题,为产品上市做好充分准备。

然而真正的创业历程并非如想象中如此平坦。回忆起2012年冬天,怡和嘉业的投资机构——丰誉资本创始人田子睿先生提到,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国际医疗设备展上,怡和嘉业满怀信心地推出了最新型号的呼吸机产品,准备在此次展会后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

然而,展会的第一天深夜,他接到了怡和嘉业创始人庄志的电话。电话中,庄志语气沉重地告诉他,全球呼吸机行业的领军企业Resmed在展会上采取了行动,他们要求德国警方封锁了怡和嘉业的展台,并扣留了所有参展产品,指控怡和嘉业专利侵权。

后来了解到,Resmed的此举并非只针对怡和嘉业,他们也对其他进入美国市场的呼吸机厂商,如Apex公司,发起了专利攻势。深入研究Resmed的历史后发现,他们有着利用专利诉讼来打击竞争对手的惯例。不久,Apex公司选择与Resmed和解,主动撤离了美国市场。听到Apex撤离的消息后,庄志邀请田子睿和总经理许坚共进晚餐。那是一个寒冷的北京冬夜,他们选择了一家四川火锅店取暖。然而,面对火锅里沸腾的红汤,三人的心情却异常沉重。

2013年春天,Resmed在美国正式对怡和嘉业提起了ITC337专利诉讼。田子睿打电话给庄志,想进一步讨论对策。庄志坚定地回应了一个字:“打!”。从庄志的坚决态度中,田子睿明白了怡和嘉业在专利技术上是有信心的。作为公司唯一的外部董事,他决定全力支持管理团队应诉。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个案子竟然是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第一起ITC337案例,没有先例可供借鉴。

这场官司在美国和中国同时打了三年,过程异常艰难。在2013年那个时代,一家销售收入不到2000万美元的中国小公司,敢于正面挑战市值300亿美元的行业巨头,这是难以想象的。田子睿猜测,Resmed的管理层在评估这场诉讼时,可能也认为怡和嘉业会选择妥协。

这场国际诉讼几乎耗尽了怡和嘉业那几年的所有利润,但管理团队始终坚定不移,步步为营,在美国从容不迫地应对诉讼,同时在中国也对Resmed提起了专利诉讼。三年的时间里,怡和嘉业以小搏大,进退有度,最终赢得了Resmed的尊重。Resmed的首席法务官多次主动来到中国,与怡和嘉业进行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了全面和解的最佳结果。

这段艰苦的经历给怡和嘉业带来了宝贵的回报。他们选择正面迎战虽然艰难,但在这个过程中却让整个行业上下游了解到了真实的情况:怡和嘉业并非抄袭者而是具备真实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服务能力。官司结束后不久怡和嘉业就迎来了全球各地的订单客户对他们的认可度也通过这场官司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怡和嘉业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专利竞争领域争了一口气。

苦尽甘来

时间回溯到2021年,飞利浦因设备可能使患者吸入有害甚至致癌的泡沫颗粒和气体,而卷入了“史上最大召回事件”。

那年6月,飞利浦紧急召回了数百万台用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和辅助呼吸的设备。原因是,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种会降解的泡沫,进而释放出对患者有害的、甚至可能致癌的颗粒和气体。

此后,事件的影响持续扩大。仅在2021年,飞利浦就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了超过520万台的呼吸设备,这一数字远超最初预期。

随着问题呼吸机的不断曝光,以及数千万台设备的返修,飞利浦的股价也持续下滑。每个月,飞利浦呼吸机的问题似乎都在加重,公司的困境也日益显现。

直到2022年8月,领导飞利浦长达11年的万豪敦(Frans van Houten)卸任,由呼吸机设备召回负责人雅各布斯(Roy Jakobs)接任,但这一人事变动并未能改变飞利浦的颓势。

如今,“召回门”事件已经过去两年半,但飞利浦仍未能走出阴影。最近的“退出门”事件再次导致其股价暴跌,昔日的行业巨头如今陷入困境,令人不禁感慨其衰落。

飞利浦退出美国家用呼吸机市场,怡和嘉业短期迎来一个飞跃的机会。这也是公司未来能够维持快速成长的一个基石。根据沙利文数据,2022年12月31日,怡和嘉业的家用无创呼吸机、通气面罩按照销量口径统计,又创造了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二、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佳绩——技术和产品支撑下的市场应变能力,成就了怡和嘉业的商业神话。

新挑战到来

随着疫情后医疗活动逐渐恢复正常,怡和嘉业的业务增长开始放缓。其2023年的年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了11.22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降低了20.70%,同时,其归母净利润也达到2.97亿元,但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1.81%。

尽管公司整体收入呈现负增长,但从各个业务层面深入分析,怡和嘉业依然展现出不少亮点。

从产品构成上来看,怡和嘉业的产品线包括家用无创呼吸机、耗材产品以及医用呼吸诊疗产品。这三类业务的占比分别为75.96%、17.33%和6.44%。自公司创立以来,产品先是在国内市场获得认可,随后逐渐打入海外市场。其家用无创呼吸机在2008年便获得了欧盟CE认证,而在2012年更是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成功进入美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等多个国家的医保体系,目前产品已销往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

怡和嘉业的家用呼吸机系列涵盖了单水平睡眠呼吸机、双水平睡眠呼吸机以及双水平肺病呼吸机等多种产品。从2019年至2023年,该系列产品的营收实现了从1.66亿元到8.53亿元的显著增长。

此外,公司的耗材产品,如通气面罩、呼吸管路等家用呼吸机配件,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通气面罩,作为主要的耗材收入来源,其营收在这五年内从0.81亿元增长至1.95亿元。这一增长得益于公司呼吸机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以及客户对维修和更换配件需求的增加。耗材产品的销量稳步增长,价格保持稳定。

从产品的使用场景来分析,尽管呼吸机产品的收入有所下降,但耗材产品的需求却相对稳定。这主要是由于客户对这类产品的依赖性强,使用粘性大。

再来看市场区域分布,怡和嘉业在境内外市场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境外业务收入下滑了38.86%,而境内业务则实现了80.01%的显著增长。然而,由于境外业务在公司总收入中占比较大,因此导致了公司整体收入的下滑。尽管如此,境内市场的需求依然保持旺盛态势,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总结来看,怡和嘉业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尽管近年来公司面临收入增长放缓的困境,但其在呼吸治疗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全球市场拓展方面仍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家用无创呼吸机的研发到耗材产品的持续创新,怡和嘉业始终基于患者需求,不断向新技术求索。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推动了公司从行业“跟随者”逐渐成长为“原创者”,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更重要的是,怡和嘉业等国产厂商的崛起,正逐渐凝聚起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智造”走向全球,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怡和嘉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