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之星 - 证星新视点 - 正文

中信银行中报观察:棋局中途心坚定, 跃马扬帆迈新篇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3-09-14 15:00:0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23年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尤其是在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陆续出现风险暴露。经济恢复进入到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在这种形势下,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同时也承担着支持实体的使命,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然而,深受宏观周期影响的中信银行却交出了一份高含金量的成绩单。2023年上半年,在银行业经营业绩普遍下行的情况下,中信银行净利润达360.7亿元,增幅10.9%,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营业收入为1,061.7亿元,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89个百分点,整体实现跑赢大市。财务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中信银行近年来在战略转型与经营管理上的效能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中信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表现,也体现了投资者对于其内在价值的不断认可。继2022年股价领涨股份行后,2023年以来,中信银行股价继续走强。上半年,中信银行A股、H股涨幅分别为20.08%、16.82%,再次领涨股份行。尤其是在“中特估”行情的催化下,中信银行A股股价累计涨幅最高达近70%,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投资收益。这一切都源于资本市场对中信银行在打造“价值银行”道路上付出努力的充分肯定。

“三大核心能力”效能凸显

今年是中信银行2021-2023“三年规划”的收官之年。三年来,中信银行沉心提气,奋楫前行,终于迎来厚积薄发的关键时刻。中信银行已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那条迈向“价值银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外界也切实看到发生在中信银行身上的显著变化,正如刘成行长在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所说,从上半年经营业绩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信银行“经营发展更加协调”了。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早已过了规模高速扩张阶段,无论管理者、监管层还是投资者,都更加关注银行效益、质量、规模的全面均衡发展。上半年,可以看到中信银行总体上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在效益上,净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速,ROA和ROE持续双升;在质量上,不良贷款、问题贷款量率持续“双降”,在拨备同比减提情况下,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规模上,总资产和存、贷款规模都得到了平稳增长,其中对公一般贷款与个人存款增量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同时,我们看到中信银行在业务结构上更加协调了。近年来,中信银行大力推动零售转型战略,逐步打破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公司业务独大”的局面。从“一体两翼”到“三驾齐驱”,力促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在公司业务传统优势得到巩固的同时,零售价值贡献持续较快提升,板块收入结构更均衡,发展模式更“轻”,抵御经济周期能力持续加强。上半年,中信银行零售营收贡献达41%,较上年末提升2.7个百分点;个人存款占比达26.2%,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金融市场业务在上半年市场环境总体不利的情况下,营收贡献稳定在14%左右。三大板块互相支撑、共促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信银行管理层对于发展战略的整体把握。2021年,在“三年规划”基础上,中信银行以中信金控平台成立为契机,紧抓国家经济“供需并重”改革的机遇,推出了“342强核行动”方案,对“中信银行下一步怎么做”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三年来,中信银行扎实推动“342强核行动”,打通“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循环链,培育三大核心能力,带动全行轻型发展。从半年报披露数据来看,中信银行构建的三大核心能力已形成“飞轮效应”,通过相互赋能实现了整体的快速发展。

财富管理方面。作为零售、对公、同业三大业务板块的交汇点,财富管理极大提升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质量和成长潜力。近年来,中信银行以财富管理为核心,构建“三全、五主、四环、两翼”的战略体系。这一布局促进了中信银行各版块业务产能的充分释放,尤其是在全行大力推动“零售第一战略”的背景下,财富管理能力的构建极大促进了零售业务的增长,不管是个人存贷款规模还是零售客群建设,都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新增活跃借记客户实现同比翻番,新增信用卡客户量实现可比同业第一。私行客户超过7万户,年增量创近三年最优。客户黏性上,手机银行月活跃客户同比增长22%,“五主”客户的户均收益较去年同期增长13%。截至2023年6月,中信银行零售AUM余额达到4.15亿元,较上年末增近2500亿,余额和增量均稳居股份制银行前二。个贷余额增量也达到五年来同期最好水平,信用卡分期规模同比增速超13%,在银行同业中排名第一。

规模增长的背后是中信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理念。正如副行长吕天贵在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所说,“客户的信赖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基于客户视角进行价值重构,提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系统工具、人才队伍都围绕客户导向、价值导向进行重构。将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我们的驱动力,从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获得我们的价值,形成生态融合的同步提升。”

财富管理效能的释放,对于公司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带动轻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半年报显示,在代销、信用卡等业务带动下,中信银行上半年手续费净收入总量达到190.6亿,同比增长1.2%,高于股份行平均水平,中收增长势头良好。从重点产品来看,信用卡、托管业务收入增幅位居股份行首位,理财收入增幅位居第二。

资产管理方面。资产管理是大财富价值链条上的桥梁中枢环节。面向财富管理一端,要以优异的投资管理能力来提供具有收益竞争力的优质产品;面向综合融资一端,则要提供资产组织能力,充分运用好挖掘来的优质资产。中信银行依托信银理财这一牌照,并充分发挥集团、母子公司协同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种类全、客户覆盖广、综合实力领先的全能型资管。截至2023年6月,中信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15,945.7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4.96亿元;其中,新产品规模达15,290.74亿元,位列全市场前列;新产品规模占比提升至95.89%,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报告期内,实现理财业务收入36.35亿元。

同时,得益于中信集团内优势投研资源,信银理财投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产品业绩表现良好,资产配置科学,整体风险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通过对信用风险的提前谋划,有效规避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冲击,提前压降城投债规模,债券投资没有出现重大违约,非标资产持续保持零逾期。截至半年末,信银理财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上半年收益均高于市场中位数。新产品破净规模较年初下降89%,且稳定在较低水平。在普益标准发布的2023年第一、二季度综合理财能力排名中,稳居全国性理财机构第二名。

综合融资方面。对公业务是中信银行的传统优势,但近年来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换挡、房地产周期下行、政府平台融资放缓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拾对公优势是中信银行管理层亟需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到中信银行近年来对公业务战略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

首先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当前中信银行的综合融资既包括传统表内外业务,也包括理财融资、债券承销等表表外业务,以及通过搭建融资生态圈,借助各类市场化资金渠道为客户提供的多元化融资服务,基本实现从“信用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转变。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对公综合融资余额9.7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05亿元。一方面,其“大投行”“大商行”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投资银行债承规模超3,474亿,继续保持全市场第一;公募REITs托管排名升至市场第二;交易银行供应链融资客户超过2万户;汽车金融保持两位数增长,累计融资、存款、有余额客户数等主要指标位居同业第一。国际业务国际收支收付量、代客外汇资金签约交易量,保持股份行领先。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发挥中信集团协同的独特优势,将集团协同单位的能力有效嵌入银行服务体系,并进一步外延构建公司金融生态圈,吸引和汇聚全市场的客户与产品,打造综合融资平台。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联合集团金融子公司为对公客户提供融资规模超9,795亿元;通过综合服务,中信集团两家券商保荐上市企业募集资金专户在中信银行开户覆盖率、授信覆盖率分别达到72%、67%,有效带动了客户数量及融资总额持续增长。

其次是客群建设的转变。具体体现为集全行之力,做大中小客群。这也是近年来中信银行对公业务最重要的战略调整之一。2023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对公基础户、有效户、价值户分别增长8,701户、6,590户和1,243户,同比多增4,405户、4,034户和374户,有效户、价值户总量在可比同业中的排名保持前列。近年来,中信银行尤其注重在科创企业领域的拓展力度。根据业务总监陆金根介绍,中信银行是国内最早成立科创金融中心的银行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信银行在该领域的前瞻性及特色性布局。中信银行整合集团内的证券、保险、股权投资等机构的金融资源,推出了服务科创企业的“信·纵横”服务方案,围绕“人-家-企-社”,为科创企业提供不止于银行、不止于金融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2023年上半年,中信银行服务专精特新和上市(百亿市值以下)、拟上市公司超2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覆盖率超50%,重点科创企业的服务数量较年初增长了近16%。

最后是组织结构的变革,2022年,中信银行根据对公业务战略转型发展需要,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在总行端形成“1个统筹管理部门+3个客户部门(大客户部、公司客户部、政府与机构客户部)+3个产品部门(投资银行部、交易银行部、国际业务部)+1个系统建设部门”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增强了专业化、一体化、数字化的服务能力。

聚焦主要矛盾,“稳息差”与“稳质量”

2020年中信银行针对历史发展“顽疾”,提出了聚焦“稳息差、拓中收、去包袱、做客户”四大经营主题,攻坚克难,对症下药。近年来,通过大力处置、清收、核销、重组等手段,中信银行加大对历史包袱的出清。时任行长方合英(现任董事长)在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坚定提出“历史质量包袱对我行未来的财务影响趋于零”。针对四大经营主题,中信银行今年将重点放在“两稳两拓”上,即“稳息差、稳质量、拓中收、拓客户”。尤其是“稳息差”和“稳质量”在银行业息差收窄压力加大、房地产与政府平台信用承压的环境下,显得更加具有针对性。

稳息差:自二季度以来,经济复苏的步伐并未达到预期,因此政策以精准积极的态度应对。央行下调LPR引导各类资产负债价格进一步下行。在这个进程中,由于资产收益率比负债成本率下降的速度更快,导致银行业净息差整体持续收窄。尤其是近期针对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进一步加大了商业银行息差下行压力。

半年报数据显示,中信银行上半年净息差比一季度下降了2BPs,但这一降幅仍在可比同业中保持优势,跑赢大市。这实属不易,对于存款、贷款均超过5万亿的中信银行来说,意义重大。这正是中信银行长期以来,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紧紧抓住“稳息差”这一经营主题所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果。

在资产端定价方面,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压力较大,新发放贷款比较难作出差异化定价。因而息差管控的重点就落在了负债成本管控上。中信银行总体上坚持“量价平衡”“质效并重”发展理念,将负债成本管控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拓展结算性存款,积极优化调整业务结构,处理好风险与收益间的平衡关系,多策并举,努力稳定息差水平。根据副行长谢志斌介绍,上半年中信银行本行口径负债成本率比上年降低6BPs,表现优于股份制同业。主要是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落实央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和银行业利率自律的相关要求,跟随市场积极下调存款报价。二是坚持“量、价、质、客”平衡发展的理念,更加重视存款增长的质量,而不是简单的堆积数量,在拓展结算性资金的来源,控制负债集中度方面下功夫。三是优化定价资源在区域和产品上的配置,加强重点区域管理,并且全部清退到期的高成本协议存款。

事实上,在中信银行内部,管理层高度重视负债成本质量的管控。副行长谢志斌介绍,董事长方合英在今年一季度提出了“存款十问”,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引导,在全行上下就负债成本的管控形成共识,积累经验。不仅仅控制了负债成本的下降,还在负债的质量和结构,负债的品类、期限和价格,负债的分客群、区域管理,包括存款的稳定性上,相对有了内在逻辑和整体平衡的态势。

在市场较为关注的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方面,包括中信银行在内的一些全国性银行已经出台了比较明确的指引。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是否会对中信银行息差有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副行长谢志斌介绍,“中信银行目前按揭贷款规模大概是9,500亿元,其中存量利率高于新发生利率的占到6,000亿,这部分按揭每降低10BPs,将会影响到我们贷款收益大概是6个亿,影响净息差0.8BPs,和行业整体的0.9-1BPs相比还是相对有一点优势,保持谨慎乐观。”

稳质量:得益于历史包袱的出清及对新发生不良的控制,2021年中信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的资产质量改善趋势得到了延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产质量关键指标持续改善,不良贷款、问题贷款继续量率“双降”;二是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拨备覆盖率较年初提升7.09个百分点;三是主要指标达到近年来最佳水平,包括不良率、问题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等三项关键指标达到2014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从结构性指标来看,中信银行一直高度重视资产组合的安全性,不断加强宏观经济研究和行业研究,持续优化大类资产配置。仅就贷款结构而言,目前中信银行贷款总量为5.4万亿,其中零售贷款为2.21万亿,占比41%,对公贷款为3.17万亿,占比59%,总体结构较为安全。行业上,一方面倾向于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行业以及行业研究认为未来有前景的行业。另一方面,倾向于风险回报较好的行业,上半年风险回报好的行业占比提升0.25个百分点,风险回报低的行业下降1.33个百分点。

风险类指标反映了当前的资产质量状况,而结构性指标则反映了银行未来的资产质量状况。更重要的是这些指标背后反映出的中信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董事长方合英在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曾提到中信银行在“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控体系建设上已经逐渐成形。2019年以来,中信银行风控体系大致经历三个阶段,2019年是1.0版,叫做“纠治期”,纠治原来的过度“投行化”、过度追求高收益资产等问题。通过健全风险治理体系、健全统一授信体系、完善授信审批体系,提升了风险条线的独立性。2020年至2022年是2.0版,过渡到“调理期”,重点是完善制度、健全体系、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健全责任体系,建立了两个“主责任人制”;通过优化审批体系,推出专职审批人制度,提升审批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进一步强化集中度管控,加大问责力度,提升违规违纪成本。同时,把问题资产经营体系建起来,成立问题资产专营机构,推行问题资产“五养法”。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到现在是3.0版,进入了“健体期”,根据四年来系统施治形成的风险管理基本面,夯实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向稳的态势,提出“以高质量风控促进高质量发展”。有理由相信中信银行的资产质量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向好趋势。

针对市场较为关注的房地产风险。今年以来,一些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引起了较大影响。事实上,中信银行自2019年起就提前入手控总量、降大户、调结构、化风险,当前房地产全口径融资规模在同业中较小。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约10%,低于可比同业。而且房地产业务也在持续向好区域、好客户、好项目集中。根据副行长胡罡介绍,“预计房地产总体的风险处于平稳可控的水平。第一,房企授信近几年采取名单制准入,并且由总行审批。第二,区域分布上,一、二线城市余额占比超90%。第三,担保情况良好,95%的贷款有抵押物,而且其中98%的抵押物在一、二线城市、长三角及珠三角区域。其余5%的信用贷款中,主要是头部的房企、央企和地方国企。第四,对公房地产货值比较高,达2:1,货值是贷款的2倍。第五,拨备充足,房地产的拨备覆盖率是7.31%,比年初增长1.2个百分点,是所有对公贷款平均拨备率2.82倍。第六,我们对房地产开发贷进行一户一策的严格管理。”

近期地方政府债务区域性、结构性问题突出,部分弱区域短期偿债压力较大,流动性风险凸显。银行参与地方政府平台化债对资产收益及风险的影响也是市场比较关注的问题。根据数据显示,当前中信银行城投不良率0.07%,问题贷款率1.11%,远低于全行对公贷款不良率与问题率。而且从分布上来看,多数分布在华东、华南、华中等经济发达区域以及市级以上高层级区域。副行长胡罡介绍,针对目前债务风险较重区域,部分项目出现还本付息困难,中信银行协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也带给银行带来其他业务机会。“地方政府在处置存量资产过程中给我们银行带来的并购机会,以及他们在发债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承销、投债以及托管的机会。”

结语:跃马扬帆迈新篇

从不良居高、发展偏重的商业银行,到资产质量优秀、业务结构合理、经营稳中有进的价值银行,中信银行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成就充分体现了管理团队的长期主义战略眼光和执行力,种种成果并非仅仅是经营数据、客户量的积累,而是金融供给侧变革一次质的提升,中信银行已逐步构建出高质量长期发展体系。

在经济稳健修复预期下,银行业正处于逆风期的末端。在逆境中,中信银行展现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如同磨砺出的利剑,有望在下一轮的经济周期中大放异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信银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