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还因添加剂被卷入“双标”的“酱油一哥”海天味业,近日又交出了一份并不太理想的成绩单,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10月26日,海天味业发布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90.94亿元,同比增长6.11%;但其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0.86%,这是海天味业上市9年来首次在三季报中录得归母净利润下滑。
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55.62亿元,同比减少1.77%;净利润12.74亿元,同比减少5.99%。
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双降
海天味业在资本市场素有“酱油茅”、“消费大白马”之称,于2014年在上交所上市后,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还被不少价值投资者视为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不过,随着最近两年业绩的转差,曾经的“酱油茅”也开始快速跌落神坛。
2021年,海天味业结束了其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位数增长的趋势,实现营业收入250.04亿元,同比增长9.71%;归属净利润66.7亿元,同比增长4.18%。
对于增长“失速”,彼时海天味业称,2021年是公司极其困难的一年,疫情余波未平、消费需求疲软等,使得企业经营环境复杂而严峻,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2022年,海天味业的业绩仍未恢复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9.73%、1.21%,其中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6.36%。
如今,海天味业更是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差”三季报。今年三季度,海天味业实现营收55.62亿元,同比减少1.77%;净利润12.74亿元,同比减少5.99%。
有意思的是,今年年初,海天味业曾提出2022年营收、利润双12%的增长目标,并在多个场合表示虽压力较大,但不会对目标进行调整。
业绩因何下滑?
此次三季报海天味业并未透露业绩下滑的原因,但在此前的半年报中,海天味业曾表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餐饮、旅游等行业遭受冲击,居民消费需求疲软,给调味品市场带来很大挑战。
此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海天味业的业绩下滑或与这些因素有关:
一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在成本端,各种大豆、白砂糖等核心原材料价格仍高位运行,海天味业成本加大,盈利承压。
财报显示,2018年到2022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的毛利率分别为46.47%、45.44%、42.94%、42.17%、38.66%和36.24%。
二是,调味品行业需求低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人均年酱油需求量已从2015年的7.28千克降至2020年的4.86千克。
而海天味业作为调味品的龙头,有三大核心产品,酱油、调味酱和耗油,其中酱油营收占比更是超过50%。
近年来,酱油产品的营收增速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调味酱产品收入就曾下滑3.60%。
三是,主要销售渠道增长乏力。一直以来,线下渠道的布局都是海天味业的“重要抓手”。然而,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以及在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的激烈竞争下,线下渠道受到猛烈冲击,海天味业感受到了“阵痛”。
虽然近年来,海天也在布局线上销售,但线下渠道依然是海天味业营收的主要来源。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线下销售收入为170.28亿元,占其总营收的89%;线上渠道营收仅录得7.68亿元。
四是,行业竞争愈演愈烈。酱油并非高门槛行业,入场的玩家越来越多,包括千禾味业、中炬高新等都在抢食酱油这块“蛋糕”。
海天味业正处在群狼环伺的局面中,优势逐渐缩小。参照日本最大的酱油品牌龟甲万,在日本市场占有率高达30%,而海天味业仅占10-15%左右。
深陷舆论风波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海天味业还遭遇“双标门”事件深陷食品添加剂风波,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针对这一事件,海天味业为此先后发布了三份声明,先后称:“海天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并且“已委派专业律师团队调查取证,必将恶意造谣者、传播者的法律责任追查到底。”
事实上,这不是海天味业第一次被卷入舆论漩涡。近年来,海天味业多次被曝出有生虫、生蛆的情况。但彼时,大众均选择相信这个“老品牌”。
此番海天味业虽三度回应市场质疑,但仍未平息众怒。有投资者表示,海天味业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甚至有投资者表示,估计四季度更惨!明年极有可能出现亏损!
从三季度股东变化情况来看,公司十大流通股东仍未见公募基金身影。但代表北上资金的香港中央结算小幅增仓4.28%,位列第三大股东;国家队中证金持有0.94%保持不变,两名自然人黎旭辉和赖建平减持不到1%。
总得来说,在业绩增速趋缓,深陷舆论漩涡下,海天味业的未来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