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一说大佬邓晓峰关注的领域——碳纤维。
碳纤维,一种集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于一身、具有多种优异性能并拥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基础性新材料。其有着“又轻又硬”的力学性能,重量是钢铁的1/4、铝合金的1/2,但抗拉伸强度却是钢的6~7倍、铝合金的12倍等,被誉为“黑色黄金”。在体育风电航空航天等军民领域应用广泛。
一:应用空间广阔,国产替代提速
2021年全球碳纤维下游需求量前三分别为风电叶片、航空航天、体育用品。但是从金额及比重来看,航空航天(军工类)价值量最大。所以从当前赚钱的角度来看,关注行业公司,碳纤维军工等领域的需求情况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军工方面由于其特殊性,跟踪起来比较困难。大多价值投资者,一般情况下都不太擅长军工行业,这也是研究院团队此前强调过的一点(当然这是后话,先看看供需情况)。
2021年我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62,379吨,对比2020年的48,851吨,同比增长了27.7%,其中,进口量为33,129吨(占总需求的53.1%,比2020增长了9.2%),国产纤维供应量为29,250吨(占总需求的46.9%,比2020年增长了58.1%),近年占比不断走高。总体来看,受疫情及境外供货限制影响,国内碳纤维供不应求。根据赛奥碳纤维预测,到2025年,我国碳纤维需求总量将达到14.95万吨。四年CAGR高达24.42%。应用空间前景广阔。
但是有个现象不容忽视,不仅是我国,全球行业整体产能扩张过于积极。2021年年底,宣布扩产或新进入的玩家的对外发布产能总计达到20万吨以上,技术和应用受限导致产能利用率仅57%。而2020年全世界的碳纤维产销量不过10万吨。因此这个行业的发展大势,必将是随着碳纤维价格下降,带动各行业渗透率的提高,都一窝蜂的上产能,那么就不得不重视企业的竞争实力、如降本增效方面的能力,与光伏同理。
二:国内碳纤维企业概况一览:
我国碳纤维主流企业整体与全球龙头企业日本东丽使用工艺方式相差不大(代数上或有所差距),当前我国碳纤维行业玩家逐步已经形成一定的“疆域划分”,建立各自特色与深度的生态链。
例如中简专注军工,光威布局军民融合,神鹰偏于民用等等。整体来说各家工艺水平与应用领域各有千秋。但是具备核心设备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与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目前则仅光威一家。
从盈利能力上看,中简科技主要依托军工盈利性最好;光威由于民品导致盈利能力其次;中复神鹰民品附加值不高,赚钱能力相对较差;恒神股份的全产业链模式负担过重,盈利表现并不理想。
而利润情况较好的中简与光威,尽管都涉及军工,但细看两者也不尽相同。(中简主要就是军工,而光威军民都有)。雪球上有人说国家对于种类的武器都规定一个固定的利润率,比如说舰艇都是5%,不管什么型号的舰艇,也不管先进程度的舰艇都是这个利润率。尽管中简科技的利润率总体比光威高,但伴随军品降价趋势,影响较大,而光威依旧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净利润率(这同样也是其成本控制能力体现)。
而民用产品的价值含量并不高,因此光威整体利润表现还是要低一些。但如若剔除仅从军品来看,光威还是要比中简好一些:2021年光威仅第一大客户的军品订单是中简科技全年收入的1.5倍,这主要得益于光威的先发与规模优势。
由于军工占据碳纤维较大价值量,所以关注行业公司则不能忽视军品的需求情况,而这块大头大概率继续由中简与光威占据。据券商测算,未来十年我国战斗机规模将上升到2000架左右,达到美国的2/3水平,其中二代机预计将全部替换为三代战斗机,替换需求在500-600架。另外空海军建设预计新增约400-500架三代机或四代机,总体需求数量在1000架左右。我国现役第三代战机碳纤维用量占比约为3%-5%,与美国第四代战机30%的平均碳纤维用量仍有较大差距,军机碳纤维使用比例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如果从报表上来看,对比各家企业过往盈利能力及三费情况:整体来看,则光威复材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强,三费占比最低,控费情况良好。
三:碳纤维行业壁垒到底强不强?
碳纤维产线研发/试验/调试周期长,设备设计制造十分昂贵,大量复杂工艺需要摸索积累,因而需要大量资金、人才、时间投入。碳纤维行业没有5-10年技术研发投入与工艺积累,很难实现稳定产业化生产。
(1)日本东丽:1962年开始研制PAN基碳纤维,1971年建成第一条碳纤维是试验线,1973年建成一条60吨/年生产线。
(2)光威复材:1999年开始研制,2005年初步实现碳纤维工程化,2009年T300 级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2012年开始盈利。据媒体报道,光威复材从2002-2017 年共研发投入40 多亿元。
(3)中简科技:2014年之前核心技术来自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山西煤化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碳纤维。2008年中简科技基于山西煤化所原有技术成立,2011年打通T700级碳纤维产品生产工艺,2014年开始盈利。
同时,碳纤维产品的价值量沿着产业链自上而下逐级跃升。恒神股份招股说明书披露,同一品种的原丝售价约为40元/公斤,碳纤维约为180元/公斤,预浸料约为600元/公斤,民用复合材料约在1000元以下/公斤,而汽车复合材料约3000元/公斤,至于航空复合材料更是达到8000元/公斤。可见,碳纤维产业链的上游初产品经过每一级的深加工,其价值都会呈现几倍的提升。越是尖端的碳纤维企业壁垒就极强,而低端且未成规模的碳纤维企业只能相互厮杀。
而参考世界经验,美日也曾出现碳纤维企业林立的现象,但经逐渐整合形成日本1超2强,美、德等1-2家的少数头部企业垄断的格局。参考日本东丽的发展史,龙头企业需具备全面协调产业链上下游的水平与能力。从这点来看,光威或已初具雏形。
四:碳纤维降本路径:
碳纤维以“价格”换“需求”,在保持企业合理 利润水平下,为使碳纤维性价比快速提升,降本成为核心。对企业来讲, 竞争力的体现集中在成本端。而从降本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是通过发挥规模效应,降低吨折旧/吨能耗;二是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技术,提高效率。
依据生产结构整理,碳纤维降本大致为以下方向:
1.降低原丝损耗
2.在电费、蒸汽和地价便宜的地方生产
3.提高良品率
4.提束,即大丝束
5.提速,即纺丝速度
6.降低设备成本(国产化、设备规模化生产)
7.规模化生产,降低制造费用率
8.提高产能利用率,满产满销
9.降低原材料成本(主要是丙烯腈)
10.缩短预氧化时长
日本东丽曾测算,生产线的规模如果小于400t/a很难盈利;千吨线盈利能力也不高,成本大概21.96美元/kg;若单线规模从1000t上升到2000t,成本可降低10%;规模上升至3000t成本可降低15%;若上升到万吨线,成本可降低近30%至17.44美元/kg。若再将干喷湿纺工艺继续优化、提高纺丝速度,则成本可进一步降低至12-13美元/kg(70元/公斤左右)。所以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行业企业都积极扩展产能。
国内业内人士指出,当生产成本控制在40元一公斤的话,碳纤维应用会变得巨大无比。目前国内主流企业生产成本依旧在百元/公斤左右,距离上述70元/公斤还有较大降本空间。
不过站在时下,碳纤维企业降本增效并不容易,除非有本质性的技术创新。而从目前工艺段来看,谁拥有原丝生产经验则更具原材料成本优势(这里吉林、中复有优势),从成本要素来看,原料能源人工等方面也是需要精细化管理的地方。以前文提到的行业优等生光威为例。近些年原料呈涨价趋势,人工折旧等属于固定支出,所以在这一块成本压缩有限,而能源方面尚有压缩空间:例如光威碳纤维生产的成本中三成是电价,威海峰谷平平均每度电价将近7毛,在包头不到3毛。电费价格下降55%以上。
总结一下:
整体把行业梳理下来不难发现,在碳纤维领域光威复材的整体竞争实力会更全面一些,我们留意到大佬邓晓峰持有光威复材,不难看得出大佬对其的青睐。光威的全产业链布局+自主设计制造优势,还是有着其余企业相较的综合优势。根据光威复材激励计划业绩指标的设定,以2021年净利润为基数,公司2022年-2025年净利润增长率目标值分别为15.00%、40.00%、70.00%、100.00%,触发值分别为10.00%、35.00%、60.00%、90.00%。4年一倍,不难体现了公司对未来业绩增长的信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光威没有隐忧。例如产品降价趋势,行业产能内耗等问题。
公司在近期调研纪要中认为:后续利润增长点在原材料端,在碳纤维方面继续发力,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其他非定型产品扩大产能;另外是长远布局,进行碳纤维应用,形成复材系列化产品,如无人机和工作梯,火箭及发动机壳体,包装箱等;还有装备方面,在前期保证自用逐步释放产能,承接行业内对复合材料设备的需求。总之,我国的碳纤维行业仍然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