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投资界,冠名“xx巴菲特”的大佬数不胜数,但李录或许是最“根正苗红”的一位——查理·芒格的家族资产,就是由李录管理的。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也是芒格和李录共同促成的。
芒格认为,投资李录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三次投资之一”,另外两个是巴菲特和好市多。所以李录也被芒格称为“中国巴菲特”。那么,李录为何放弃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宠儿,偏偏垂青邮储银行呢?让我们来细细品味。
01
价值洼地+行业顺周期
回溯至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无异于雪上加霜:银行要向实体经济让利、承担更大的债务违约风险、面对社会消费的疲软、应付央行降息,还有一群如狼似虎的互联网公司随时准备扑上来抢饭。
此时的银行几乎是A股垫底,破净已是常态,市场极度悲观,正如1990年代巴菲特买入富国银行时的情况——当时美国银行业因西海岸房地产贷款的不确定性而陷入混乱,市场大跌。而巴菲特趁此机会,“用便宜的价格买进管理良好的银行股”,又在2001年的市场狂热期卖出三分之一,实现了十年十倍。
对银行来说,最强的逻辑就是经济基本面的转好。
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后,银行面临的风险自然会减小。央行“不急转弯”的表述,事实上也默认了即将调整货币政策,从疫情期间的宽松刺激到逐渐回归常态。
在宏观调控之下,社会无风险利率的提升板上钉钉,意味着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利润回升,基本面拐点已至。因此,从2020年年中开始,市场上就不断有买入银行的声音——事实上,如果在2020年6月1日买入银行ETF,那么一年后收益率会是30%。
这是投资邮储银行的周期性逻辑,也是邮储银行安全边际的构成条件。
02
安全性
但紧接着问题就来了:银行板块普遍在周期中受益,为什么偏偏选择邮储银行?
李录是一个价值投资者,有着优秀的长期持股经历。我们认为他不会仅满足于赚一波估值修复的钱,也不仅是为了赚一波周期的钱。李录甚至说,“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从来不会去讨论周期问题,因为周期是没有办法预测的。”
证星研究院认为,李录的选择可能是基于多个长期逻辑:
第一是稳。邮储银行的各项风险指标都相当出色。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统计过国内各大银行的资产质量,其中,邮储银行的不良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甚至比招商银行还低,这说明出现债务隐患的可能性低。
邮储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极高,与招商银行持平。拨备率需要常年累月的积累,是实实在在的账面资产。在危急时刻,这些都是邮储银行的“救生衣”。
03
护城河
谈完经营风险,再来谈谈竞争风险。首先,邮储银行在自己的主场有着极深的护城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网点网络。
邮储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重点的服务对象是“三农、城乡居民、中小企业”,且极其注重零售业务。2020年年报显示,邮储银行总共4万个网点中,55%位于县级以下区域,位于城市的仅有27%。
在整个中国银行业中,这种程度的资源倾斜是绝无仅有的。
这一点,大城市的居民或许很难体会到。我们以江西省莲花县为例:莲花县是江西省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2019年才摘帽脱贫。笔者曾因工作原因深入莲花县城,在这么一个一眼就能望到头、街上冷冷清清的小县城里,居然有4个邮储银行的营业网点,而当地农商行只有2个,农业银行只有2个,工商银行只有1个。
从莲花县到最近的萍乡市的高铁站,要在错综复杂的盘山公路上开大约两个小时的车——在这片散布着大小村庄的山区里,一共有十多个邮储银行的网点,而其他银行几乎绝迹。
网点密集,意味着市占率高、用户忠诚度高。
如果我是莲花县及其周边村落的住民,我的首选银行肯定是我最方便去的银行。尽管现在电子支付和ATM自助机已经足够满足一般的需求,但邮储银行以人工为主的网点依然有以下的优势:
1、在金融素质相对有限、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的下沉市场,机器的标准化服务难以满足需求。随便找个银行看看就能发现,许多缺乏相关知识的中老年人比起ATM机和银行app,依然更喜欢银行的人工服务。
2、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小村庄,人都有金融需求。人工提供的非标准化服务,有助于挖掘客户的零售潜力——ATM机只能吸收存款,但人工服务能通过三寸不烂之舌,将存款转化为效益更高的金融产品,增加银行的非息收入。
3、有助于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情况,为投放贷款打下基础。
我们可以看出,邮储银行的网点不仅数量多,而且(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质量还高,在下沉市场存在着相当强的竞争力——而下沉市场庞大的经济潜力,我们就不在此赘述了。
邮储银行之所以能铺开网点网络,得益于它与邮政集团的深度绑定:邮政集团的网点开到哪里,邮储银行的代理网点就能开到哪里。虽然邮政EMS的服务饱受诟病,但大量偏远地区却只有邮政能送到。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服务单位,其网点覆盖程度高到令人发指。
借着邮政集团的资源,邮储银行的网点遍布全国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最落后最偏远的地区,都有邮储银行的身影。这一点,和美国五大行之一的富国银行有些类似。
图:早期的富国银行,就是在19世纪荒凉的美国西部从事快运活动,并借助其垄断性的快运网络开展银行业务。富国银行标志性的马车logo就是来源于此。
图:邮储银行悬崖村服务点。悬崖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尓莫乡,村民走向外面世界,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
不仅如此,邮储银行的竞争对手想要闯进这个市场,又要面临巨大困难:
如果竞争对手采取直接开设网点的方式进入,势必要付出巨大成本,而邮储银行能够依托邮政集团的网点资源,为自己开路——这种独特的绑定关系,有国家政策的背书,具有排他性;若采取网上银行等低成本方式进入,又要面临下沉市场的诸多不利特性。
而本地的农商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又往往不太能打。
这就使得邮储银行在自己的主场里,具有成本、质量、品牌的多重优势,且有庞大的邮政集团和国家政策作为依托,护城河可谓极深。
04
潜力
护城河只能让一家企业很难被攻破,但要想获得超额收益,我们还要看它的潜力。其实,“潜力”在很多时候意味着“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那么,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最优假设(画个大饼),看看邮储银行的天花板有多高。
我们先来看存贷款业务的关键指标:利差。从账面数据上来看,邮储银行的利差高的不可思议,但如果算上“储蓄代理费”这一额外的揽储支出,其实际利差仅有1.6%,并不算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邮储银行的存贷比很低,这意味着邮储银行放贷不积极,大量的吸收存款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它将很多资金投入收益较低的债券,而非高收益的对公或零售贷款。
根据我们的计算,邮储银行的存贷比比另外五大行低25%。如果邮储银行能达到五大行的平均存贷比,那么其贷款收益率将能增长约0.4%。
其次,邮储银行的活期化率很低,比五大行的平均水平低15%,用户在存款时大多选择存定期。定期存款的利息大大高于活期存款,更多的定期存款意味着更高的揽储成本。如果能控制在平均水平,那么其存款成本将下降约0.27%。
这意味着,假如邮储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与五大行持平,那么其利差将上升0.67%——这相当于将邮储银行的年收入提高22%。
同时,邮储银行的中间收入占比相当低,绝大部分收入是净利息收入。
其中一个原因是,邮储银行的代理网点占其总网点数量的八成。代理网点产生的中间收入,归邮政集团所有,不归邮储银行。但我们认为,即使没有这一因素,其零售业务也有巨大的发力空间。我们就从零售业务的关键指标——个人资产管理规模——也叫AUM,开始谈起。
虽然邮储银行的AUM达到了11.25万亿,但其中含有不少水分。通常,用户的个人存款也会计入AUM中,但这部分基本无法为银行创收,AUM中真正为银行收入做出贡献的是除了存款之外的用户资产,比如理财、基金等等,银行能从中收取佣金和手续费。
当我们将个人用户的存款从AUM中减去后,会发现,邮储银行的“创收AUM”只有2.15万亿。这意味着,邮储银行的AUM里,80%是不创收的个人存款。
相比之下,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65%左右,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零售做得比较好的股份行,则只有不到30%。如果邮储银行的AUM质量能与同体量的建行、工行持平,那么它的零售业务至少还有20%的增长空间。
在较乐观的预期下,整个中国下沉金融市场的红利,邮储银行都能吃到。如果邮储银行改革成功,那么它将会是可与招商银行相提并论的零售银行巨头,犹如拼多多之于淘宝。
05
能力与结论
但如果没能成功,那么邮储银行将继续沉睡下去。
邮储银行能否有能力实现华丽转身?市场并没有给出一致判断。但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明白李录买入邮储银行的原因了。
对李录来说,邮储银行一旦成功,就是十年十倍的收益;如果失败,也能吃到周期和估值修复的红利。一句话就是稳赚不赔——需要注意的是,自李录执掌的喜马拉雅基金12月18日首次披露邮储银行持仓以来,邮储港股已经涨了21%。当时的安全边际,现在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证星研究院认为,邮储银行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进步。
其存贷比的提升是最明显的,从2015年的38%提升至2020年的53%,这意味着邮储银行在积极投放贷款。这一点也在其员工结构变动中反映了出来:2019-2020年,从事公司银行业务的人员同比增长了6%。
邮储银行的活期化率如此低,恐怕是吃了下沉市场的亏。银行业有种说法,叫做“傻子才存定期”,因为定期既不方便,收益又低。但根据我们的调查,许多下沉市场的用户在缺乏金融教育的情况下,依然只认定期。
笔者在家乡附近小县城的邮储银行见到过这样一个场面:一个老太太走进银行网点,从挎着的篮子里掏出几万块钱现金,要求存进定期。反复向柜员询问自己未来能取出的金额,并确定全过程已经被监控摄像头拍到后,老太太才满意地离开。
银行业的实践表明,零售业务发达的银行更容易提升活期化率。客户将被多样的金融产品吸引,金融产品则能通过设定发行间隔等方式,将用户的存款化为活期存款,从而降低银行成本。这一点,做得最好的是招商银行。
也就是说,长远看来,随着下沉市场金融素质的提升,邮储银行活期化率的提升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
目前,邮储银行的网点数量已趋于稳定,扩张空间有限。因此,如何盘活其规模庞大的网点体系,是一个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邮储银行应当在引入金融科技、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网点员工的综合能力,从而拓展网点业务——事实上,自2018年以来,其自助设备投放量增长了20%;从事个人银行业务的人员同比降低了10%、而行政、信息科技和其他支持性岗位的人员同比增加了27%。
管理层方面,今年5月,招商银行的零售老将、副行长刘建军擢升邮储银行行长,或将进一步推动邮储银行的改革进程。
结论:
目前,我们认为邮储银行的改革是有成效的,但尚未达到质变。目前邮储银行的股价,对应的是未来五年大约13%的增长率。
13%的增长,与邮储银行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长率持平,说明市场态度依旧谨慎。
或许李录能做出乐观判断,但对于绝大多数难以接触到银行内部经营情况的个人投资者来说,情况依然不明朗。邮储银行的内部改革进程究竟如何?能否在提升存贷比的同时保住低不良率?和邮政集团的关系会如何发展?邮储银行能否在下沉市场金融素质提升后,依然守住这块阵地?这些都需要长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证星研究院认为: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再观望一段时间,看到更高的确定性之后再下手也不迟。真正的好公司是不怕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