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龙头中国平安近日跌跌不休,不少粉丝也开始躁动,看似便宜的估值下,是否机会显现?在此以平安为例,科普下保险。
行业:空间很大
模糊的正确:我国保险深度距离国外距离非常大,按倍计。具体数据就不列了,看看周围的人和自己就知道。
问题:人海销售战术下
在中国保险在大众的心目中不姓保而姓骗,由于过去粗犷的低素质代理人和销售,我国保险目前面临的是信任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保险的实际需求其实比想象中要来得大。人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购买一份他应该需要的保险。这就需要高素质的保险代理人和销售团队。
保险赚什么钱?
1、死差等赚概率的钱
这部分钱通俗来讲就是赚保单收入和保单应赔之间的价差。死差就是际的出险率低于预计的出险率。
2、利差等投资收益
利差通俗的讲就是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高于和用户预定要支付的利率部分。受制于银保监会,保险有不少投资都必须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等低风险产品。去年的时候有文件将保险投资权益资产的比例提高到45%,但今年一季度银保监会还喊话:保险投资比例不到20%,鼓励保险资金有序投资。
所以大致情况下保险企业投资收益2成受权益市场蓝筹股(银行地产为主)影响,投资收益8成左右受制于无风险利率。
所以保险公司大部分投资收入来源于无风险收益,如果利率处于下行周期,将压制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对于现持有的保单是极大的风险。反之,在加息周期中我们可以看到保险公司一般表现都较好。
估值方面
PEV:
以平安为例,每年会计算内含价值,其计算原理近似于现金流贴现模型。可以简单套用。下图可知去年平安的估值底在1.32万亿左右。低于或接近这个数有一定的安全边际。市值/内含价值即PEV,1附近或低于1价格合适。
NBV增速:
NBV是新增业务价值,约等于新开保单的EV。由于保险公司利润后确认,NBV增速基本上是业绩的先行指标。平安去年年报可以看出业绩靠保单增速去增长的概率不高。
代理人改革:
要解决保险行业的信任问题,过去销售驱动业绩的方式就要改成需求驱动。过去大规模招人然后粗暴开发熟人的套路和吸DU是类似的,有害无利不可持续。那就得做好保险咨询,像友邦保险的销售团队就是比较强的保险咨询,可以给不同的家庭情况安排更合适的保险。所以这就需要一个高素质的代理人和销售团队。领先指标在于人员学历与平均保单价值的提升情况。我的判断,这个改革需要很久。去年平安的年报显示各项指标都在下降。说明改革很困难。
不过口号倒是持续在喊。
总结:目前的保险行业在改革,改革没个5-10年没戏。无风险利率如果上行会有利,这个需要具体跟踪。但新业务这块没增长负增长将压制增速。如果能忍受中期不上涨风险(3-5年)低于1倍PEV的时候可以考虑。
当然,在经营没出问题的时候,按每年可以赚个11%的贴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