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资本邦了解到,上海奥普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普生物)回复科创板IPO第二轮问询。
图片来源:上交所网站
在本轮问询中,上交所关注到奥普生物公司分立、科创属性、业绩预计等共计13个问题。
关于公司分立,根据首轮问询回复,2014年11月,奥普有限分立为奥普有限和奥普园生物。鉴于本次分立不存在国有股权变动等需要评估的情形,因此本次分立无需履行资产评估程序。而根据公开资料,公司分立时的股东浦东创投经穿透后由浦东新区国资委持股40%。且申报文件中,上海市浦东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关于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历史沿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载明,“公司于2000年11月引进国有股东上海浦东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现金150万元、占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27.27%。”
招股说明书披露,本次发行前,奥普生物股本中无国有股份。目前,浦东创投持有奥普生物17.92%的股份。
上交所要求奥普生物进一步说明浦东创投是否属于国资股东,公司披露无国有股份的依据,与浦东新区国资委出具的复函的认定是否一致。
奥普生物回复称,浦东创投是国有参股公司,不属于国有股东,公司披露无国有股份的依据充分。浦东创投不属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第三条所述的应标记为“SS”的国有股东,亦不属于第七十四条所述的“政府部门、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其行为的境内外企业”等应标记为“CS”的国有实际控制股东。
此外,根据保荐机构和公司律师对浦东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的访谈、浦东创投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以及浦东创投出具的确认函,经确认,浦东创投是国有参股公司,不属于国资监管企业,浦东国资委或国有股东对浦东创投不实际控制,在股权比例和董事会成员方面都不实际控制,无需进行“SS”或“CS”标识的申请。
2000年11月浦东创投入股奥普有限时,浦东创投为浦东国资委控制的企业,属于国有股东。2001年12月起,浦东创投引入哈空调、乾元投资、三俊实业和兼资投资等股东,合计持有浦东创投60%的股份,浦东国资委合计控制浦东创投的持股比例降低至40%。如前所述,浦东创投成为国有参股股东,不属于需要标识的国有股东。因此,截至申报材料提交时点,公司披露为无国有股东。
综上,公司披露无国有股份与浦东新区国资委出具的复函的认定不一致的原因主要系浦东创投在不同时点的股东性质及股权结构不同,两者不存在矛盾。
根据招股说明书,报告期内奥普生物正在从事的主要自主研发项目合计投入3,918.03万元,委托研发项目合计投入586.4万元;报告期内奥普生物研发费用总计1.12亿元。
上交所要求奥普生物说明 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的项目构成情况、与自主研发项目和委托研发项目的关系,主要研发项目投入与研发费用之间金额差异较大的原因。
奥普生物回复称,报告期内公司研发项目较多,其中主要项目累计研发费用金额为7,998.28万元,占公司报告期内累计投入研发费用总额的比例达到71.57%。
招股说明书“第六节业务与技术”之“七、公司技术水平与研发情况”之“(三)研究开发情况”之“2、正在从事的主要自主研发项目”和“3、正在从事的委托研发项目”披露的“主要研发项目投入”的口径为报告期截止日时公司正在进行的主要研发项目,未列示已经完成的研发项目,因此与报告期内累计的研发费用合计金额存在差异。
关于2020年业绩预计,根据招股说明书,2020年1-9月奥普生物营业收入为9,749.27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65.10万元。根据问询回复,同行业可比公司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率均高于奥普生物。
上交所要求奥普生物详细分析所处行业和所从事业务与新冠疫情的关联度;客观描述新冠疫情对于公司所处行业和所从事业务的具体影响。
奥普生物回复称,公司所处的行业为体外诊断行业,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为POCT检测仪器、POCT诊断试剂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与新冠疫情高度相关。
2019年12月以来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体外诊断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佩戴口罩、居家隔离、减少聚集、出行限制、延迟开工及开学等防疫重要手段直接降低人们炎症、呼吸道传染病等感染的概率,大大降低了医院的常规检验科门诊量;另一方面,医院停诊、人们的恐惧心理亦导致人们对非新冠相关的常规检测需求急剧下降。对公司所处的体外诊断行业及所从事的POCT检查仪器和试剂销售高度相关,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经营业绩造成了不同程度下滑。
与此同时,为了检测新冠病毒催生了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主要集中在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相关产品的出现同样对体外诊断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如从事了新冠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经营业绩则会出现大幅增长,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呈现急剧上升的情况。
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因新冠疫情影响有所下滑,下降原因主要受疫情防控政策、医疗机构就诊政策、生活习惯改变、终端医疗机构属性、医疗资源分配等因素影响。
目前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步缓解,医院门诊已陆续恢复,炎症感染等检测需求也逐步恢复,整体趋势有所回暖,且公司已对未来疫情防控常态化采取了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