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出手!跨年资金面稳了,隔夜利率降至1%以下,明确货币政策“不急转弯”,股市影响几何?)
又逢年底,央行持续公开市场操作护航跨年资金需求。
12月29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利率水平维持不变。当日有100亿MLF到期,实现流动性净投放100亿元。
本周以来,央行连续两天每天投放200亿逆回购操作,旨在满足市场的跨年资金需求。同时,相比于本周,央行上周护航年底资金面的力度更大,这也符合市场的资金需求规律和央行过往的操作。
随着央行近期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对流动性的供给,市场短端利率下行明显,从而带动1年期以上的资金利率开始松动。不少分析指出,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预示着货币政策未来将更加灵活,银行负债端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年底到春节资金面大概率维持宽松。展望明年,流动性总体仍有望保持充裕,对资本市场而言,这也就意味着股市难以出现系统性地明显下跌,明年的格局或将延续震荡向上的结构性慢牛行情。
“护航”跨年资金面 隔夜利率降至1%以下
央行自上周以来开启跨年资金“护航”模式。12月21日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并在上周5个交易日共计投放逆回购4300亿元,其中,12月21-12月23日连续三天投放量超千亿。
进入本周,尽管央行目前仍每天开展逆回购操作,但规模较上周明显缩量,这也符合市场的资金需求规律和央行过往的操作,预计明后天央行仍有望维持目前的小规模逆回购操作。
“每逢年底、季末等特殊时点,市场的资金需求高峰其实并不在最后一周而是倒数第二周,因为不少机构需要提前准备资金应对跨年或季末,所以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和力度往往是倒数第二周要大于最后一周。”一大行资金交易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随着央行持续投放逆回购,短期资金利率快速下行,并带动中期利率开始松动。12月29日,DR001利率已低至0.6139%,DR007也围绕2.2%的7天期逆回购利率水平上下浮动。
“央行自12月份以来开展的‘扭转操作’,拉长基础货币投放久期,先后超量续做9500亿MLF,并重启14天期逆回购,加之年底财政资金划拨,使得中端流动性得到缓解。同时,进入12月银行也已基本完成跨年资金备款,在央行货币投放放量的情况下,很容易将隔夜利率打至较低水平。”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
从过往经验看,12月最后一周,隔夜利率都会出现大幅下行,这一定程度上也与年底财政资金投放有关,但跨年后隔夜利率会逐步回升。因此,当年隔夜利率持续低于1%的趋势不可持续,跨年后资金利率或将有所回升。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市场利率目前已经出现了较为积极的反应,股份行同业存单利率已然出现见顶回落趋势,下行到1年期MLF利率附近,说明央行的操作产生了效果。12月以来,随着央行相对宽松的操作,尤其是在上月月底和本月月中比较超预期的两次MLF操作之后,资金面明显感受到了暖意,资金利率中枢显著下移,引导市场利率达到央行合意的水平,股份行同业存单利率已然出现见顶回落趋势,下行到1年期MLF利率附近,说明央行的操作产生了效果。
明年货币政策如何影响股市表现?
每逢年底和春节前,央行都会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满足市场的阶段性资金需求高峰。可以预见,春节前央行依然会通过逆回购操作和MLF等满足市场流动性的充裕,市场资金利率有望维持总体稳定。
“央行‘扭转操作’策略同样会延续至明年1月份,明年春节前主要通过逆回购和MLF的期限安排,保跨春节流动性稳定,加之目前地方债提前下达的额度仍没有公布,预计1月份政府债券供给压力不会太大,上述两点对同业存单价格企稳形成利好。”王一峰称,从流动性大格局上,明年信贷、社融均受控增长,增速位于11~11.5%之间,部分领域存在结构性信用收缩。在信贷增速持续快于货币增速的情况下,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会逐步回归。囿于降准的信号作用过强,预计明年一季度全面降准概率不大,为维护流动性安全,结构性的政策工具会显著优于总量型。
明年货币政策“不急转弯”、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也将对资本市场的表现带来重要影响。延续结构性行慢牛行情,是市场主流观点对明年资本市场走势的预判。
相聚资本创始人、总经理梁辉认为,从过往的经验看,杠杆率大幅上升后,一般会有信用收缩的倾向,但这并不等于全面紧缩。信用收缩环境下不太可能出现持续性上涨的牛市,料会是结构性市场。无论从经济体还是股市而言,平衡都是更好的选择,应继续关注结构性机遇。
“过去两年中国股市表现得较为健康, 龙头股走势稳健并屡创新高,板块有序轮动。明年预计流动性仍会保持充裕,核心资产依然会保持高估值,整个市场或将维持震荡向上的结构性慢牛行情。”梁辉称。从行情前景看,长期视角下消费升级、未来具有重大潜力同时在中国具有产业链优势的行业前景广阔。此外,可关注占据战略制高点,同时中国存在短板的行业,即看准“进口替代”方面的投资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加强国家安全,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补短板方面,所以进口替代是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