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箭在弦上 创投机构期待制度新突破)
科创板宣布开通一周年以来,已经有一批符合科创定位的企业陆续上市,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效果初步显现。而加快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成为近期监管部门频繁提及的热词,随着上周创业板再融资取消连续两年盈利条件,也让市场对于创业板改革的进一步提速有了更多期待。
尽管对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否会有“行业限制”或“新老划断”等问题尚没有明确答案,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申报创业板的热情。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创投机构负责人表示,对于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非常看好也充满期待,希望能结合深圳先行示范区的特色,带来一些新的制度突破。
“软”科技企业绕道
“我们有被投企业其实也算科创企业,但和科创板规定的产业方向不尽吻合,还是属于偏早期的‘软’科技的产业互联网型,强制贴上硬科技的标签也没有必要,非常期待创业板的改革细则出来。”华中某创投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Wind数据,截至11月14日,创业板排队审核申报企业共197家,其中已预披露的企业共164家,辅导备案登记受理企业33家。在这164家企业中,59家企业预披露已更新,14家企业已受理,91家企业则处于已反馈状态。
创业板过去十年市值增长近40倍,支持了大批新经济企业上市做大做强。而新的改革对于引导、撬动大量社会资金持续流向急需资金支持和市场孵化的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起到重要作用。
申报创业板的企业类型更为丰富,合计来自47个证监会行业,其中不乏住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娱乐、新闻出版行业等。对标科创板的六大行业支持,创业板改革的行业包容性成为此次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优势之一,就是在产业方向上的涵盖范围或更为广泛,对于一些偏“软”的技术,不属于科创板规定的六大行业但也是创新类的公司,创业板可能会成为首选之地。
嘉御基金董事长卫哲也表示,拿掉“科技”两个字,不是意味着不要科技含量高的公司,可以理解为没有科技含量也能去上创业板,有科技含量、是高科技公司还可以去上创业板;在他看来,没有必要为了上科创板,把企业贴上科技化标签和增加的科技元素,强行包装出科技含量,这样会对市场有误导,有悖科创之名。
从全世界来看,不能说纳斯达克是美版科创板,纳斯达克也有科技含量低的企业上市;阿里巴巴在纽约交易所挂牌,说明有科技含量的公司也可以登陆纽约交易所。
在卫哲看来,无论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都聚焦于三个改革层面:第一,对盈利要求的放开;第二,相对上市的时间可确定性;第三,对发行定价市场化。而对于创投机构来说,放宽盈利要求意义更大,这个要求确实使得很多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敢于去看在自己的基金年限内不一定实现盈利达到上市标准的公司。
机构期待制度新突破
“对于早期的天使投资来说,还是希望创业板的改革能在退出的规定方面有所突破。”深圳一家VC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有的主板、科创板的减持规则对于创投机构而言还是比较严格,天使投资在上市前就已经锁定了七年,就算上市后,也至少一年的锁定期,减持要分很多次,尤其目前市场募资环境不太好,退出环节畅通才有利于整个募投管退的流动。希望吸取海外市场注册制的一些安排经验,锁定期限只有半年。”
对比来看,科创板与创业板退出时解禁比例相近、减持限制更严,对标海外,科创板减持规则较美国144法案和香 港创业板规则在股东锁定和减持上的要求更严苛。
不过,袁宏伟表示,被投公司上市后看它是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如果是对于那些还在高成长期的公司不会上市就卖掉,什么时间合适退出,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成长能力来判断。她总结,创业板经过十年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大体量,实行注册制,在市场的定价能力和对上市企业的认知上会更准确和专业,板块的投资成熟度、受关注度会更高;此外,创业板的投资门槛如果还维持原有标准,直接试点注册制后,等同于在相对成熟的市场做了改进,增强了投资的活跃度,市场交投频率提升,机构投资人参与的空间会更大。
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隆安(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军表示,对于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有以下期待:首先,要做好基础制度的建设和配套改革,加强和规范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大中介机构的责任;第二,需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希望创业板试点注册制能在上市企业准入门槛(上市审核标准)上有所突破,吸引更多有发展前景的高质量企业通过注册制在创业板上市;第三,需要加大对证券违法行为特别是信息披露违法的处罚力度,提高资本市场的违法成本,从行政、民事、刑事各方面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