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公募主动做减法 基金经理“一拖多”顽疾有望根除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余世鹏 2019-09-20 08:56:2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自今年7月以来,基金经理的“一拖多”现象持续受到关注。分析人士指出,基金公司可根据“互补”策略匹配基金经理风格与产品,加上监管持续规范引导,未来“一拖多”现象有望得以根除。

(原标题:公募主动做减法 基金经理“一拖多”顽疾有望根除)

自今年7月以来,基金经理的“一拖多”现象持续受到关注。数据显示,目前管理基金数量在5只以上(含,下同)的基金经理有578位,占比达到28.1%。但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跟踪发现,随着监管规范,目前有公募基金已在基金经理数量上“做减法”。分析人士指出,基金公司可根据“互补”策略匹配基金经理风格与产品,加上监管持续规范引导,未来“一拖多”现象有望得以根除。

“一拖多”明显影响业绩

所谓“一拖多”,是指一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多只产品(一般也包括一只产品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由此引发的“风格混乱”和“挂名”等现象。

诺亚正行公募研究中心研究经理李懿哲对记者指出,“一拖多”现象一直存在,但频繁出现并引发市场关注大约是在2014年之后。“近年来,基金公司大力布局产品线(尤其是不需过多投入人力的被动产品),但由于基金数量扩充与基金经理储备之间存在矛盾,‘一拖多’逐渐成为常态。”

“近年来市场行情低迷,新发基金规模相对较小,若单个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太少,其管理规模上不去,创造的管理费也相对有限。同时,基金公司为吸引增量资金,也会让明星基金经理挂名新基,就造成了‘一拖多’现象。”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指出,基金经理个人精力毕竟有限,过度的“一拖多”会导致产品风格混乱。“一个基金经理若同时管理大盘、小盘、成长、价值等类型基金,业绩往往会有较大差异。”李懿哲则进一步指出,基金经理“纯挂名”会影响基金评价精度,投资者和基金评价人员难以评价基金好坏;若同时管理多只产品,则会因精力分散影响业绩。

数据显示,截至9月19日,公募行业有2057位基金经理和5020只基金,平均每人管理2.44只基金。但实际上,2057位基金经理中有578位管理的基金数量在5只以上,占比达28.1%。其中,管理数量在10只、15只、20只以上的基金经理数量,分别为132位、33位、13位,管理数量最多的达到了27只。

以华南某公募的权益基金经理佳燕(化名)为例,目前她管理的基金数量超过20只。记者发现,其管理的基金任期最差回报和最好回报分别为-4%和104%,差距达到108%。其中,她管理的两只灵活配置基金A和基金B均成立于2015年,股票 投资范围均为0-95%。从成立至今的业绩来看,截至9月19日,基金A成立以来回报达到70%,而基金B的回报则不足35%。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