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私募超配股份过户给主承销商 3.6亿浮盈捐公益机构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许孝如 2019-07-25 08:27:3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昨日,有私募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他们手头超配股份已经办理了过户手续,超配股份将按照申购价过户给主承销商,由主承销商在二级市场卖出,超配股份的收益将全部捐赠给公益机构。

(原标题:私募超配股份过户给主承销商 3.6亿浮盈捐公益机构)

私募违规超额申购科创板,近日备受市场关注。

昨日,有私募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他们手头超配股份已经办理了过户手续,超配股份将按照申购价过户给主承销商,由主承销商在二级市场卖出,超配股份的收益将全部捐赠给公益机构。

据了解,在科创板开板前,私募手中的超配股份就已经被提前冻结。

证券时报记者拿到的一份超资产规模申购数据显示,私募共超配了5863.53万股。如果按照昨日收盘价计算,这些股份浮盈合计超过3.6亿元,其中,所持的中国通号浮盈达2.4亿。这些浮盈将在变现后全部捐给公益机构。

超配部分已办理过户

7月23日晚间,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公告称,决定将违规超额申购的29家私募机构、涉及139只产品列入限制名单。其中,超额申购最多的私募为林园投资,共有32只产品;其次是九章资产,涉及23只产品;迎水投资,涉及18只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私募机构被协会处罚的同时,手里的超配股份也全部被没收。

有私募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他们手里的超配股份已经办理了过户手续,超配股份将按照申购价过户给主承销商,由主承销商在二级市场卖出,超配股份的收益将全部捐赠给公益机构。

“科创板开板前,我们手里的超配股份就已经提前被冻结了。本周三,手里的超配股份办理了过户手续。”深圳一家被罚的私募告诉记者,“从这次处罚中,我们吸取了教训,以后会严格按照规则申购新股。”

据记者了解,在上周,证券业协会就发函给券商,调查私募打新超额配售的数据。最终,协会对比了各家私募产品规模和申购数量,将超配的部分冻结。

超配股票浮盈3.6亿元

本周一,科创板开市大涨,无论是股票涨幅还是换手率均超过市场预期,这也使得参与网下打新的机构收益颇丰,私募超配股份也出现较大浮盈。

证券时报记者拿到的一份超资产规模申购数据显示,25家科创板企业中,除了安集科技,24家均出现了私募基金超配现象,共超配了5863.53万股。上述超配股份将按照申购价过户给券商,过户金额合计4.11亿元。

其中,超配的股票数量最多的是中国通号,超过5500万股。如果按照7月24日的收盘价10.20元来计算,目前浮盈已超过2.4亿元。再加上其他23家公司的超配部分,合计浮盈超过3.6亿元。

记者从主承销商处了解到,总体来看,因私募总体超额配售规模较小,甚至很多公司仅有几百股,因此,这给市场带来的抛压会很小。

半数私募超额申购

根据已公布的网下配售结果,共有56家私募参与科创板股票申购,涉及290只左右的产品。这意味着,约有一半的私募和产品进行了超额申购。

为何会出现大规模的私募超额申购现象?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科创板打新规则,C类投资者参与科创板网下打新的资金无需提前缴款、冻结,所以不少私募为了获得更多配额、提高中签率,申购金额大大超过自己实际资产规模。

“只要你中签以后,账户里有这么多钱打款,就不容易被发现。”沪上一家大型私募负责人告诉记者,部分违规超额申购的私募抱着这样的心理。

上述负责人称,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保险资金不同,他们只要有收益,就有业绩提成,所以有动力这么做。

“以林园投资为例,本轮科创板打新中,林园投资获配的新股市值最高,为2.99亿元。如果违规部分没有被冻结的话,7月22日当天的获利就达到3亿元。全部卖出的话,按照20%来计提业绩提成,就能拿到6000万元。”深圳一家私募称。

业内人士称,此次违规超额申购现象被监管部门快速处罚,给私募基金敲了警钟。预计监管部门未来会重点关注这方面违规问题。

私募打新火爆

长期收益还靠选股

得益于首批上市的科创板股票大涨,不少私募的科创板打新产品因此大赚了一笔。私募打新策略一下子变得火热,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据记者了解,不少私募近期大力推销打新产品。由于首批科创板打新产品的超额业绩突出,一些不够6000万元规模的产品开始找资金合作发行,部分私募甚至借道公募打新。

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认为,过去由于新股发行有严格的23倍市盈率限制,打新被认为无风险收益。但是,在市场化询价机制下,打新并不意味着绝对收益。从2009年~2012年的经验(本段时期A股通过市场化询价)来看,上市首日有84%的公司即730多家公司收盘价高于发行价。

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价逐步回归常态。上市5个交易日后,收盘价高于发行价的公司占比下降到79%;10个交易日后下降到75%,3个月进一步回落到69%;1年以后,仅有54%公司股价仍高于发行价。

“这意味着,处于市场化询价状况下,经过一年的市场交易,有近一半的公司破发。因此单纯依靠打新并不意味着高收益,获得长期收益的关键还是在于选股。”杨玲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