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投机构:优质企业无须担心IPO低过会率)
自新一届发审委10月17日履职以来,截至11月30日,共审核了61家公司的首发申请(IPO)。其中,34家获得通过,22家被否,5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为55.7%。而去年IPO通过率为91.50%,今年前9个月的通过率为80.99%。
对创投机构而言,低过会率是否意味着退出之路变得不那么顺畅了?多位创投机构负责人对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表示,这样的低过会率将持续一段时间,质地好的企业就不担心上不了市。但也有机构人士提出,希望上市审查能多听听市场的声音,审核标准能与国家战略相吻合,真正鼓励创新。
机构称不担心退出问题
对于新一届发审委履新以后IPO的过会情况,梧桐领航基金总经理王彦认为要分三个角度观察:第一,盲目计算发审会多少通过率是不科学的说法,因为这些企业不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规模上,因此这个比例不能成为判断过会率高低的依据。第二,从机构的角度来看,IPO政策的调整,是对行业内企业的洗牌,如果完全依赖IPO退出,有一些热衷于“临门一脚”的投机分子势必要承担风险,而对投资头部企业或做产业投资的影响则不大,反倒是好事。第三,实际上监管层并不认同市场将近期的发审结果简单粗暴地概括为过会率低,质量好的企业依然能够上市,企业质地依然是发审委的核心评判标准。
“我认为发审委全面从严监管是中期的态度,这样的发审规则会持续下去,会有一些调整,但不会持续的低,中长期来看,IPO还会是正常的退出渠道。”王彦认为,其实IPO本来就是“鲤鱼跳龙门”,每年都很难,发审委只要能够按规则办事常规审核就可以了,“我们内部不太担心,担心的可能是投机的人,因为他们的基金很多是单项的,而不是组合的,如果通不过就很影响业绩”。
东兴智铭投资管理合伙企业合伙人贾鹏接受记者采访时则非常有信心地表示:“不会影响我们的退出,只要企业行业好、质地好、成长快、财务指标健康、经营管理规范,是没什么可担心的。”
基岩资本副总裁岑赛铟对此则表示,上市审核严格的确会影响到市场上一些项目的退出,毕竟相比于其他退出渠道,发行上市实现退出仍然是目前最受欢迎的途径。但是,监管加严首先惠及的是中小投资者,毕竟买到的股票比之前更放心了。这种监管趋严也使得一些仅仅想要获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利差,而不顾所投标的公司实际状况和发展潜力的投资机构自尝苦果。
建议审核标准能鼓励创新
仔细观察可发现,新一届发审委非常关注细节,询问的问题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大类问题下又包含数个小问题,公司业务、规范运作、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等问题都是发审委关注的重点。
有创投机构人士研究被否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时发现,一些企业的毛利率高引起了发审委的质疑。
“创业投资公司投资的企业,往往具有创新意义,反映在毛利率上,往往比行业平均水平高,这是好企业的最核心标准。但毛利率比行业高,成为发审会怀疑企业财务真实性的主要依据,这给投资机构判断项目质量带来很大压力。”华睿投资董事长宗佩民对记者表示,毛利低于或者跟行业平均水平差不多的项目,因为缺乏创新机构往往不想投,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却存在过会风险,这对鼓励创新很不利。
宗佩民认为,新的一届发审会刚刚开始工作不久,严格审查树立了威信,也向市场、机构发出了积极信号,但同时希望能多听听市场的声音,让上市审查跟国家战略更加吻合,真正能够驱逐劣币、保护良币。
此外,宗佩民还认为,利润多少不应该成为上市的核心标准,但要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都是利润很少时上市的,但现在已经千亿万亿市值。看一个公司好不好,要看是不是符合国家战略,是不是符合时代趋势,有没有重大创新,有没有护城河,有没有巨大发展空间。”在他看来,有几个亿利润的企业,如果没有成长性也不算好企业,但有3000万利润的企业,如果每年保持倍增也是好企业。
受访机构人士基本一致认为,IPO从严审核是未来的趋势,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中,坚持价值投资,坚持选择更优秀、更有潜力的标的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
对于新形势下未来的投资标准,宗佩民认为:“未来的投资一定要重视项目质量,不要追求项目数量。对符合国家战略、有重大创新意义、模式独特、团队优秀的要敢于重点投资,对品味不高、缺乏创新意义、没有技术壁垒、容易被模仿的项目,要尽量避免投资。”
对于东兴智铭这样的中后期投资机构来说,则从项目所在的行业、商业模式、企业团队和财务数据集管理规范性这几个指标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而王彦认为,只有坚定的定力才能在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中稳步发展,“我们只投头部企业及与上市公司做产业型投资,这个战略一直没有变,所以不会太受影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