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人员27日表示,他们在小鼠中发现了能有效阻止寨卡病毒感染的抗体,朝开发寨卡疫苗、更好的诊断测试工具以及新的抗体疗法迈出重要一步。
据新华社报道,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当天在美国《细胞》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寨卡病毒感染一种转基因小鼠,使其免疫系统产生寨卡病毒的抗体,然后从中筛选出了6种候选抗体。在细胞与小鼠实验中,有两种抗体可同时有效预防和治疗亚洲株、非洲株和南美株的寨卡病毒感染。
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两种抗体识别的是寨卡病毒包膜蛋白的同一个区域,这一信息对开发基于抗体的疫苗很重要。
研究还发现,这些抗体只针对寨卡病毒,不针对与寨卡病毒同属黄病毒科的其他病毒。这意味着它们可用于寨卡病毒的诊断测试。
参与研究的华盛顿大学传染病研究人员迈克尔·戴蒙德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是朝着最优化现有疫苗策略、研制潜在的基于抗体的疗法以及加强开发能把寨卡病毒与其他相关黄病毒明确区分开的诊断方法所迈出的第一步。”
无独有偶,美国发现第二例携带含基因MCR-1的“超级细菌”病例。这个基因会使细菌对被称为抗生素中“最后一道防线”的多粘菌素产生耐药性。
随着抗生素使用愈加频繁,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突显,目前抗菌能力强大的多粘菌素被视为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当青霉素、四环素等传统抗生素逐渐失效时,医护人员只能选择多粘菌素。鉴于农业和畜牧业中普遍使用多粘菌素,多位研究人员建议,应尽可能限制对多粘菌素的使用。
不仅在国外,我国生物医药“十三五”规划已基本制定完成,按照相关工作流程,这一规划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出台。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同时发展生物3D打印技术等重大医疗技术。
招商证券等券商研报指出,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确定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方面,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将进一步满足我国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产业,生物医药领域和化工等基础制造业部门息息相关,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促进上下游产业、带动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也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