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专题:互联网放大了银行的两大价值
进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只是银行,当下最时髦的要属产业做供应链金融。
虽然统称供应链金融,但是由于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相对供应链的距离不同,因而所把控的信息强度、拥有的资金实力均不同,业务模式注定大相径庭。银行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价值点在于:(1)供应链金融的本质为债项授信,突破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瓶颈。(2)中小微企业作为金融的蓝海市场,因此供应链金融发展机遇在于中小微企业。(3)在经典的捆绑授信模式下,银行将风险点拢在了核心企业上。自偿性的特征使得还款资金来源特定,理论上使得风险更加可测、可控。比如2015 年6 月末,平安银行贸易融资授信不良率0.5%,低于全行水平1.32%。而困扰银行业的钢贸乱象不应仅仅归因于一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不只是一次产能过剩行业的资产质量危机,而是关乎银行在授信管理上的失误与经验。(4)平安银行作为银行做供应链金融的典型,其已经从完全依赖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1.0 进阶至如今的供应链金融生态,橙e 网可谓之商务版的腾讯,平台价值应该得到重视。顺此脉络,我们发现银行的数据价值正通过互联网平台形势逐步体现,以供应链金融为视角,以橙e 网为例证。
P2P 平台:衬托出银行业务具有高壁垒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P2P 一直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提并论,甚至一度有颠覆之说。如此一来,对P2P 的评价进入了两大误区:一是夸大了P2P 平台的地位;二是忽略了挖掘P2P 平台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正视P2P:(1)P2P 平台根属民间借贷,最大的意义是使民间借贷透明化,从而使民间借贷前进一大步。(2)P2P 的借方十分有看点,比较看好部分新衍生的功能,比如为政府融资平台融资。(3)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P2P 要实现盈利很难。从历史来看,截至2015 年9 月累计问题平台率高达30%。即使是正常运营的平台也鲜有盈利。一方面是由于推广阶段补贴用户所以本身收入就少,另一方面就是坏账。未来P2P 要盈利依然很难。一种情况是打破刚性兑付,作为不承担风险的P2P 平台,风险对收入的侵蚀理论上不会发生,但如此平台的信用便会大幅下降,吸引资金的能力随之受损。另一种情况是通过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或者其他方式增信,“借贷双方服务费率≥非正常贷款生成率”是P2P 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要满足这个条件是十分不容易的。即使是上市银行的风控水平和资产分布,2015H 非正常贷款生成率民生4.92%,平安4.35%,招行3.31%。一方面平台的服务费率达到5%是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费率高又往往意味着贷款风险也更高,将非正常贷款率控制在5%也将更难。(长江证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