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增的万亿融资中,资金流向已出现变化,中小板及创业板对融资资金的吸引力明显提升
根据沪深交易所最新发布的数据,两市融资余额于5月20日首度突破2万亿元。两市融资余额于去年12月中旬首度突破万亿元,仅在100个交易日后,已实现倍增。而在新增的万亿融资中,资金流向已出现变化,中小板及创业板对融资资金的吸引力明显提升。
资金在流入 杠杆率未提升
去年12月19日,两市融资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去年12月份,两市日均融资资金净流入120亿元,总规模与增速在当时被视为奇观。而在本周,两市融资余额轻松实现倍增,万亿新增杠杆资金流入A股市场。
去年12月19日以来的100个交易日中,尽管经历了春节因素、大盘调整、两融监管趋紧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两市融资日均净流入维持在百亿元之上。4月至今,两市融资日均净流入更是达145亿元。
两融规模从去年7月以来,呈现加速扩张。去年7月初,大盘在2000点徘徊时,两市融资余额稳定在4000亿元左右,之后用了102个交易日实现倍增至8000亿元。去年下半年,两市日均融资资金净流入50.67亿元,仅为目前水平的三分之一。
融资余额过去5个月间的倍增主要来自存量投资者加大融资规模。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有融资投资者360万人,而融资余额首破万亿时这一数字为291万人,净增69万人,增幅仅为19%,明显低于融资余额增幅。与此同时,人均融资余额从去年年末的34.3万元增长至目前的55万元。
不过,存量投资者加大投入并不意味着杠杆倍数的增长。数据显示,近期市场平均维持担保比例在260%左右,较去年12月末不降反升。券商信用交易部门人士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今年以来行情继续保持强势,投资者手中的担保品市值增长,同时进一步将自有资金投入证券账户,这些都为投资者在保持杠杆率稳定的基础上增加融资提供了基础。
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以来保证金增速与融资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去年12月中旬市场保证金日均余额12085亿元,上周在打新资金流出的干扰下仍实现日均24771亿元,净增1.2万亿元。
资金偏好出现微妙变化
在融资流入速度不断提升的同时,新增万亿融资资金的分布与去年下半年有所不同。去年12月19日以来,深市融资余额增幅为109%,沪市融资余额增幅为96%,深市略高于沪市,而中小板及创业板期内融资余额增幅则达128%,明显高于主板。
在个股层面,中国平安、中信证券等大盘蓝筹受益于其大市值和更加宽松的两融风控参数,在吸纳融资资金总量上依然名列前茅。中国平安在万亿元新增融资中分得280亿元,居两融标的首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融资余额最高的乐视网,其流通市值仅为中国平安的5%,但融资余额为中国平安的13%,期内融资净流入规模为中国平安的19%。
在去年12月以来融资余额增幅最大的个股中,有6只流通市值在10亿元以下。其中创业板个股掌趣科技吸纳40亿元融资资金,融资余额增幅达2142%,排名第一。同时,截至5月20日,两市有8只个股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超过20%,其中半数为创业板及中小板个股。
不过,随着市场不断上涨,中信、国泰君安、华泰等主流券商近期已对部分高估值两融标的采取收紧折算率、保证金比例等措施,引导投资者降低对此类个股的杠杆倍数。
未来两融增速或放缓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有券商分析人士对融资余额上限做出测算,但多个瓶颈关口均被轻松突破。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券商在牛市行情中盈利出现爆发式增长,得以做大资本金提升杠杆基数。同时,行情火爆使得券商再融资计划得以顺利推行,资金压力得到动态缓解,造成了融资余额瓶颈不断被突破的现象。
国泰君安认为,如果按照当前券商净资本规模测算,两融理论上限约为3万亿元,因此目前规模硬约束尚不明显,预计两融规模仍将随着行情趋势缓慢上升,短期内难以见到绝对额的降低。
瑞银证券分析师崔晓雁表示,券商两融业务需扣减净资本并计提风险资本准备。根据监管规定测算,证券业2014年末净资产、净资本可支撑超过4万亿元的两融增量。目前阶段净资本尚不构成两融发展的制约。但部分中小券商已出现无钱可融的现象,显示券商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仍是制约两融增速的关键。
2015年以来东方证券、东兴证券等先后完成IPO,中信、光大等发布了H股融资计划,国信公告拟再融资,证券行业资本实力正通过股权融资得到快速提升。业内人士预计本轮密集的股权融资完成后,证券行业净资产将提升至10500亿元以上,净资本或可达到8000亿元左右,届时可进一步支撑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创新业务发展。
崔晓雁认为,过去几个月中融资余额月均环比20%以上的增速将难以持续。随着融资融券余额基数的提升,以及券商更为谨慎地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未来融资融券余额的增速很可能放缓。预计2015年末证券行业融资融券余额将达到2.5万亿元,2016年末达到3万亿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