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鸭、榨菜、扑克、红枣等相关公司IPO上市,曾经引发市场的诸多质疑。实际上,只要达到条件,无论是什么公司都可以上市,这是很正常的。
不正常的是,这些事关“吃喝玩乐”的上市公司,某些券商的研究机构却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当年北京奥运前夕,烤熟的鸭子“飞”了起来,市场上也飘散着烤鸭的香味;本是普普通通的榨菜,在经过包装后成了高端产品,也与企业的形象挂上钩。券商研报的魅力就在于能将稻草说成黄金,也能将狗屎变成佳肴。
日前,一篇题为《推高端产品拉升企业形象》的研报颇吸引市场的眼球。该报告的作者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巍在文中称,涪陵榨菜今年推出600克装的沉香榨菜零售价为2200元,成为公司最高端的产品。“沉香榨菜”的推出是否会提升上市公司高端产品的形象?市场终将会给出答案。但对于该研报,笔者以为值得质疑的地方并不少。
其一,上市公司涪陵榨菜的工作人员表示,“沉香榨菜”在多年前就已经上市,并非“今年推出”。早在2007年,当地的相关媒体就对此进行了报道。也就是说,黄巍的研报存在不实之处。“产量很小,基本只在涪陵地区销售,且主要是用来送礼”的“沉香榨菜”,无论是产品的辐射能力与影响力上,显然都无法达到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
其二,在经过了一番深度分析之后,分析师预测涪陵榨菜2011年、2012年、2013年EPS(每股收益)分别为0.48元、0.66元、0.92元,目前股价对应2011年、2012年、2013年PE(市盈率)分别为37倍、27倍、20倍,并维持“增持”评级。笔者想问的是,如果明后年涪陵榨菜的每股收益达不到上述数据的“高度”,分析师又该作出何种解释?听信于研报的投资者如果因之出现亏损,分析师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其三,根据公开资料,涪陵榨菜2008~2010年每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31元、0.36元、0.47元。但在研报中分析师却出现 “张冠李戴”的现象,其错误地将2009年的每股收益“嫁接”到了去年。按照今年预测的0.48元每股收益分析,涪陵榨菜今年的每股收益同比将增长33.33%,无疑属于“高成长股”,这不是明显地误导投资者吗?
更重要的是,对于其是否到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的问题,分析师选择了回避,那么该研报存在“闭门造车”的嫌疑。不仅如此,该分析师竟然认为其研报是“属于搞噱头的东西”。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合规、客观、专业、审慎。“搞噱头”的研报,既不客观与专业,更谈不上审慎。除了娱乐市场,忽悠投资者之外,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而作为本应严谨的研究报告,又岂能以 “搞噱头”作为吸引投资者的看点?
自去年以来,券商研报就备受市场的诟病。对新股的大肆吹捧,对相关个股的盲目推荐,以及今年频频出现的“石墨烯”闹剧、“锑矿”事件、“晶岛门”丑闻等,哪一件不是“属于搞噱头的东西”?哪一件不是券商研究人员的“杰作”?又有哪一件没有对投资者造成伤害?笔者以为,监管部门应该严厉惩处 “搞噱头”的研报。除了取消相关人员的从业资格,还应该让被误导的投资者提起集体诉讼,让“搞噱头”研报的券商或者研究人员赔偿损失。惟有如此,才能让券商研究人员认真严肃地做研报,对上市公司负责,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