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连续创设的情况下,武钢股份在外流通的认购权证总量达到11.31亿份,同时流通的认沽权证则为15.67亿份。
日前有市场人士提出:目前武钢权证的总量已经超过了武钢目前实际流通股份23.7亿股的数量。根据武钢权证创设规则,每创设一份认购权证须有一股武钢股份作为抵押。这样,武钢在外流通股份就会只剩下12.39亿股(23.7亿股减去11.31亿股),与流通在外的认沽权证15.67亿份相比,其缺口达3.28亿份。那么在武钢权证的行权日,可能会有数亿份认沽权证面临无法行权的局面。
对于这种担忧,有券商表示,虽然在实践中这种情况未必一定会发生,但这也确实反映了目前的创设制度存在的缺陷。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指出,目前允许对认沽权证进行无限创设,理论上来说,一旦市场上流通的权证总量超过流通股,那么在行权的时候就会出现部分认沽权证持有者因为买不到股票而无法行权的问题,从而在制度上为制造轧空行情提供了条件。
某券商衍生品部的负责人表示,目前离行权日还有一段时间,所以这期间不排除交易所出台新的政策进行引导,以及券商主动回购的做法来纠正这一问题。她表示,对于创设券商来说,持有到期还存在很多变数,由于他们所用的模型和波动率不同,投资博弈的策略也将会不同。
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如果持有这些权证,一定会先作风险对冲。如果没有适当的对冲只是持有到期,几乎是扮演了发行人的角色,这样到了行权日,就会带有很大的赌性。此外,除了风险因素外,券商持有权证的资金占用量也比较大,从而会丧失其他的投资机会。同时随着行权日的临近,权证的时间价值也会降低,权证的价格回落也是必然。
业内人士表示,万一发生不能行权的状况,对市场的震动会很大。国内的情况和国际成熟市场上的情况有所不同,国外权证创设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正股的20%—30%。假设到期时,权证总量大于市面上的流通股份,那么对于武钢股份的价格就会形成非理性的影响。但一些业内专家认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不用股票,而是用现金来赔,这也是国外成熟市场上通行的做法,并且很多都是通过自动行权将差价划转到投资者帐户上。不过国内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如果遇到较真的投资者很可能出现法律纠纷。因此,万一出现这样的情况,则发行人、交易所以及创设券商可能会共同承担责任。
除了对权证创设制度上的担忧外,还有一些市场人士认为,权证在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其功能已经出现了异化:价格明显偏高,创设制度并没有引发价格回归,随着时间的推移,权证存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其内在价值也越来越少,最终甚至很可能变成零,这一风险很可能在明年集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