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6月11日消息:据中国经营报报道,6月6日,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其中,回购方式不仅包括常规方式,如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与要约方式,而且包括“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方式”。
对此,市场理解为利多。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人们看准资金的流向,只要资金流入股市,股指必然上涨。
笔者认为,一个更为有利的政策有可能也会面世。这一政策就是“权证”发行。权证甚至指数期货的“复活”意味着,中国股市最大的制度性缺陷将得以改善。
化解供需失衡
不久前,有关方面曾经表示,正在加快研究权证的交易规则,时机一旦成熟,将正式推出。权证是一种怎样的投资品种,投资者在操作上应做好哪些准备?市场将会如何反应?
权证是一种投资预约型契约。按其发行人可分为两类:股本权证与备兑权证。按一般理解,权证是不能卖空的。但由于其备兑性质以及含权因素的波动,所以,权证的本质就是一种期权。
由于股票的供给量通常都是无限度的,这也导致供给超常往往成为制约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权证就是专门为此度身定制的金融工具之一。
以中国为例,大量数据证明,最近四年内,中国股市中新的股票供给量超出需求量接近一倍。“需求,需求,我是供给”,早已成为市场中的笑谈。
即便如此,仍然有人认为,发行新股是推进市场的永动机。如果我们不考虑供求关系,不考虑市场的历史成本,只考虑市场律动,这一观点绝对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管理层的责任是多重的。对市场所处险境,不能听之任之。
预期就是一切
供求理论的陷阱在于,“只要价格足够的低,天下就没有卖不出去的烂股票。”事实上,人为地制造供需失衡意味着其间必存有暴利。对此,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补偿,这就是把供求的预期公开化,进而推出“期权交易”,同化供给方与需求方。
严格地说,买方与卖方的立场是不同的。只有引进对冲工具,才有可能化解具有破坏性质的“超量供给”(或者“超量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预期就是一切。
所以,权证甚至指数期货的复活,意味着中国股市最大的制度性缺陷将得以改善。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性变革真正进入攻坚时刻。
比如“全流通试点”,在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就不用反复询价、分类表决,也用不着任何一方的任何承诺。如果考虑到让“权证”进入,不流通,不行权,不补偿,预期也可以转化成为真实的价值补偿,以化解供需失衡的困扰。
全流通将增加市场供给,改变市场价格决定机制和价格结构体系。所以,只有当市场将现有流通股“含权”中的“权”,用“权证”将其独立出来,以动态供给来扩大理性需求,才能从交易制度上真正保护所有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弊端有三
当然,近期推出权证也有利有弊。其中最主要的弊端有三点:
首先,权证有较强的套利功能,对于监管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保证金的监管。
其次,买卖权证的成本相对高昂。权证有较强的杠杆效应。它虽不是独立券种,但最好建立独立的交易场所,与股票系统彻底分离。
其三,发展远景难测。这是因为平衡“认沽权证”与“认购权证”的交易量,最终存在着“供求平衡”,所以,“备兑权证”如果真能复活,其最终的结果,会把市场推向“指数期货”,或者其他风险等级更高的金融衍生品。
名词解释
股本权证,通常由上市公司自行发行,标的即为本公司资产或本公司未来资产的股票。这一产品可以把同一企业的股票在未来的供给与需求的价值完全分离,各自进行“确权”,各自定价,各自进入交易系统称为行权。
备兑权证,则由上市公司以外的第三方如券商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除发行人不是上市公司以外,在行权的方式上,权证的持有人可以选择对应的金融产品,比如股票;也可以选择股票的“差价”。这一差价的存在,就是权证的“市场价格”。
作者:缥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