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华夏证券已到"危急存亡之秋" 谁来出手拯救?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周杨 2004-07-15 18:04: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7月15日消息: 据南方周末报道,6月25日,北京市副市长翟鸿祥带领市组织部官员到达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宣布“全力挽救华夏”。

  与之同时宣布的是,撤换华夏证券董事长周济谱和总裁赵大建,由北京市在港“窗口”公司——京泰集团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黎晓宏接替董事长一职。

  华夏证券曾与南方证券、国泰证券并称为中国最早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当时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2003年,华夏证券股票基金交易总金额、总资产排名均位于国内券商第五位。

  业界普遍盛传华夏证券出事的导火索是国家审计部门清查国债回购,但内部人士却认为是今年年初董事长与总裁之间矛盾不可调和导致北京市政府终于得知华夏亏损真相。

  现在,京泰公司的出场使人相信,北京市政府正在试图挽救华夏,以使其避免重蹈此前多家出事券商的不幸结局。但重组华夏的成本由谁来负担?京泰如若出手,必有所图。

  “四人小组”进场

  在华夏内部员工的记忆里,一度位居三大券商之首的华夏证券自1999年开始步入了多事之秋。

  老华夏人都清晰地记得当年发生的两件重要事情。一件是原董事长邵淳因一起投资项目而被撤职。另一件是北京市政府接管华夏,同时以赵大建为组长的四人工作小组进驻华夏。

  此前,赵大建在国泰证券担任副总裁一职,业内评价他业务精熟。当时赵身处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重组之际,也正准备另栖新枝。

  恰逢监管部门欲对华夏证券挪用客户保证金以及原董事长进行调查,赵大建被证监会某领导看中,并委以重任。赵与当时知名的证券业人士程炳仁、冯征、林义相组成四人临时领导小组(简称“四人小组”),接管华夏日常业务。其中林义相是惟一的老华夏人,自1996年起一直担任华夏证券副总裁。

  然而,紧随四人小组进入华夏的,还有赵大建在原国泰证券的20多个部下。其中有被称为赵大建“四大干将”的四人,分别在华夏投行部、财务、资产管理部以及办公室担任重要职务。

  据内部人士称,此举为赵大建所为,并没有经过四人小组的同意,因此激起了四人小组和华夏内部人士的不满。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林义相。这位留学法国的经济学博士,曾在证监会信息部担任副主任,被内部人士评价为“极有个性的人”、“敢跟领导拍桌子”。

  2000年的某一天,林义相就拍了赵大建的桌子。当时,负责承销嘉陵股份的张志云、郭强欲将1801万股嘉陵股份流通股以低于市场价值20%协议转让给某公司,但在过户时被上交所驳回。此二人均为赵大建从国泰证券带来。

  随后,在张、郭二人的操作下,该股份从市场上卖出后,仍欲将利润划给该公司,但被林义相制止。林当时大发雷霆,并在赵大建办公室拍了桌子。

  据说,林义相当时还拒绝与赵大建举荐的华夏江西分公司总经理方某见面。此人曾在原国泰证券受过纪律处分,而其任命也未经四人小组讨论。

  2001年,对华夏管理层心灰意冷的林义相选择了离开。随后,他自行组建了业内知名度甚高的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至今。

  在当时,赵大建对于华夏董事长职位似乎唾手可得。

  令人纳闷的两支重仓股

  然而,随后两支重仓股的巨额损失令赵大建陷入困局。在华夏内部,对赵大建的传闻通常与华夏老庄股——太极集团和西藏矿业密不可分。

  据知情人士介绍,华夏证券是在2000年10月在太极集团每股16到17元价位时开始建仓的。截至2001年12月31日,华夏证券以持有895.43万股成为太极集团第一大流通股股东,占总股本3.54%。靠“曲美”一炮打响的太极集团是一家资质不错的上市公司。

  华夏在建仓一个月后,太极集团连拉两个涨停板,股价窜升至22元,直至次年股价再被拉升至29.85元,甚至在2002年“6.24”行情中出现了37.99元的历史高位。

  但令外界不解的是,按照股票市场操作规律,华夏在此期间任何一个阶段出仓均能大赚一笔,但华夏并没有这么做。即使大盘在“6.24”行情之后一路阴跌,华夏证券也不曾出货。

  相反,2002年第四季度,华夏证券继续增持股份,达1196.84万股,占总股本4.74%。而其股东人数则从1999年底的19485户一路下行,至2003年9月30日,已不到3000人。

  据知情人士透露,截至2002年6月20日,华夏证券已经掌控太极集团70%左右流通盘,即超过5000万股的股票。该人士称,这些流通股都是以委托资产单位出现,这些单位包括浦发财务、明正投资、丽晶新、华夏世纪、大核财务等。

  然而事实上,太极集团正在走下坡路:2001年太极集团股票的每股收益为0.40元,随后逐年下滑,到2003年只有0.226元。

  截至2003年11月20日,太极集团报收18.09元,华夏证券以其名义所持市值达21650万元,较此前最高价位37.99元,蒸发市值达2.38亿,损失过半。但如果按照其实际控制的70%的流通盘计算,损失更大。

  至今,华夏高层也不愿对这项亏损作出合理的解释。而通过赵大建介绍运作太极集团股票的一位负责人在华夏接收了太极集团大量流通股之后离开了华夏。

  而西藏矿业更是谜团深锁。据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西藏矿业的仓位在亏损之前表现为委托资产管理账户,但在亏损之后却通过三次划账进入华夏资产账户,以华夏持股800万股西藏矿业公之于众。而此时,其每股亏损已达到50%。

  投资西藏矿业的资金究竟是华夏自有资金还是委托管理的资金,不得而知,其间隐秘之处也不为外人所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为华夏自有资金,亏损之前表现为委托资产管理账户有转移利润的嫌疑;而如果是他人资金,亏损之后划入华夏则有让公司背包袱的嫌疑。

  据悉,当年操作西藏矿业的华夏证券重庆分公司总经理王林已被免职。但此人与赵大建关系甚密。当年在重庆分公司时,王林车牌号用的是赵大建的生日,此事在华夏内部传为笑谈。

  机构整合风波

  华夏证券的经营状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2001年5月,周济谱突然空降华夏,宣布就任董事长。与此同时,北京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对赵大建用人问题提出质疑。

  有关周济谱的来历知之者不多,有人称周原是东北华联董事长。但对于周的空降,华夏内部人士却深谙其意:“他是来处理投资失误问题的。”

  由于周济谱的空降,赵退居其次,担任总裁一职。华夏很多人认为,二人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根。

  在华夏内部,周、赵二人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员工对周的评价是比较有主见,行事雷厉风行;而赵表面敦厚温和、缺乏主意,却不露心计。周虽然单枪匹马入主华夏,但颇得人心。

  尤其是周济谱四方游说老股东增资扩股,引入了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司、酒泉钢铁集团等新股东,最终为华夏增资扩股17个亿。此举被内部员工大为称赞:“如果没有这次增资扩股成功,华夏可能早在一年半前就先于南方证券出事了。”

  但周、赵二人的矛盾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2003年初,周济谱进行了第一步机构整合,将华夏位于广州与深圳、四川与重庆的营业机构合四为二。

  今年初,周采取第二步措施,将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的营业机构整合为一个分公司。类似的整合也在其他省份进行。最终,将华夏分布于全国的二十几个分公司整合为12家分公司。华夏因此一年可以节省五六千万元成本支出。

  机构整合、人员调动将可能直接瓦解原已成型的利益格局,从而遭招抵制。

  在此期间,周还着手对太极集团、西藏矿业两支股票不正常操作进行初步调查。

  2003年5月1日,周济谱愤然下达“经营管理十大禁令”,其中提出:不准账外经营;不准擅自对外担保;不准私设小金库;不准搞任人唯亲。

  然而,周济谱的“整风”行为反倒使其更加孤立。导致在今年年初的干部考核中,周济谱以较低支持票数排在赵大建及其他高管之后。

  此事最终没有瞒过北京市有关部门。

  同时为北京市有关部门关注的还有华夏2003年的财务报表问题。据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6月底,华夏证券的净利润亏损2.09亿元,在券商中排名倒数第一,但到2003年底,华夏证券实现盈利7000万元。这意味着,华夏必须在2003年下半年挣到将近2.8亿元的利润才能自圆其说。

  谁来挽救华夏

  华夏究竟亏损多少一直没有公开数据,华夏一位中层干部对记者说,华夏再不重组,就活不下去了。

  华夏能否得到重组,取决于北京市政府的决心。目前北京市除华夏证券之外的金融资源主要有:北京国投,其信托投资业务尚不如深圳、重庆;北京证券,规模小,在业内不具备竞争优势;首创股份内部的证券业务规模也较小;北京市商业银行,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北京市难以企及。

  比较而言,网点布及全国、具有老牌券商资格的华夏证券于北京市而言,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是北京市挽救华夏的直接动力。

  其次,挽救华夏也来源于市场各方面的期望。眼下金融改革进入最艰难的时刻,有关方面希望券商能形成金融改革主力军,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另有传闻称,有外资机构对重组华夏颇有兴趣。为避免华夏让与外人,北京市政府立即展开了重组行动。

  据称,今年以来,北京市就不断邀请业内有成功重组经验的专家在北京商议重组华夏事宜。

  事实上,令北京市充满信心挽救华夏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华夏尚有一定的自救能力。

  据了解,目前华夏正在北京市政府的帮助下进行自救的努力。主要是针对两个1999年以前的投资项目收回资金。据悉,其中一个项目如果谈判成功,有望收回十多亿元资金;而另一个项目有望从中收回六七亿元的投资收益。

  据内部人士称,这两个项目将可能为华夏填补大部分窟窿。

  另外,华夏已获准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并向证监会递交发行总额在七八亿元的公司债的申请。

  有业内人士评价说,北京市政府的思路是:让华夏自救一把,再拉一把。

  但北京市将如何挽救华夏?在华夏前景不明以及亏损状况下,让股东增资扩股显然勉为其难。

  以目前看来,京泰集团似乎是挽救华夏的最佳人选。

  该集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在香港的“窗口”公司,是北京市在海外最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集团的资产规模高达200多亿元,旗下有赫赫有名的北控、燕京啤酒(资讯行情论坛)、王府井(资讯行情论坛)百货以及三元乳业等公司。

  根据记者掌握的信息,因多元化战略而背上包袱的京泰集团正打算将燕京啤酒、王府井百货以及三元乳业等股份卖出,而置换优良的基础设施资产。所置换的资产将围绕北京市自来水、污水处理、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逐渐向外省市延伸。

  华夏证券大股东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资产显然是京泰集团觊觎已久的。不仅其资产优良,而且北京市即将提高自来水价也为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获利空间。其旗下的北控曾与自来水集团第九自来水厂签有20年的BOT协议。

  华夏证券重组的成本究竟由谁来负担?是否会是眼下有求于北京市政府拿基础设施单子的京泰集团,还很难预料。京泰重组华夏的说法至今还停留在市场猜测之中。

  那么,安排黎晓宏接管华夏用意又将何在?据了解,黎晓宏在京泰就主要负责资本运作,是一个专门解决难题的业内高手,兼之曾在北京市一轻局就任局长,在北京有极深的人脉。

  但是,北京市国资委副主任白金荣则反对京泰重组华夏的说法。他认为京泰是做实业的,并不具备重组证券公司的优势。

  无论何种方案出台,如何才能保证华夏证券今后不再犯错呢?

  华夏证券一位资深人士说,关键要解决机制问题,例如怎样将总公司与分公司的矛盾降到最低。

  其次,他认为人的问题比钱重要。“怎样组织一个具有职业操守和具有高超技能以及眼光的团队远比注资对于华夏重要。”他说。

  也有业内人士反对盲目给券商注资。反对者的理由是,券商的问题不是资金的问题,越注资窟窿越大。反对者提出,政府的救助行为不能扭曲市场的竞争关系,应该通过市场淘汰让券商的股东和员工着急起来,建立制约机制。

王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