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4月9日据新闻晨报:3年前,当温州人浩浩荡荡地进军杭州、上海等地,如买菜般“吃”下一栋栋商品房时,人们以羡慕的口吻赞叹温州人“有眼光、有实力”,许多媒体为温州人激活了当地的地产市场而大加赞扬,不料时过境迁,赞扬之声刚过,如今对温州购房团斥责挞伐之声却已不绝于耳。
春江水暖,温商先知
现任上海市浙江商会秘书长的陈康汉清楚地记得:2001年8月,正是他带着百余名温州购房者奔赴上海,在申城楼市刮起一股“温州旋风”。这也是温州商人第一次跨出家门的大规模购房行动。当年供职于《温州晚报》社的陈康汉回忆说,那些购房者基本上是温州的大小老板,购房资金也是他们经商办厂积累的闲散资金,急需有新的消费和投资方向。
据悉,当时温州人看中上海楼市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当时在同类城市中,上海的房价比较低,商品房价格还有相当的上涨空间。其二,上海是海纳百川之城,不少温州人早就有来沪办企业或是经商的想法,在沪买房是第一步。其三,上海的教育水平高,当时在沪买房能获得蓝印户口,让子女到上海读书,这对于温州人来说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其实,温州人早已从家门口发现了传统意义上仅限于居住的房产蕴含的巨大商机。从1998年起,不少以寻找游资出路为目的的温州人将资金投向当地的房地产。短短3年,温州房地产市场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市区房价从2000元/平方米左右翻了一倍多。随即,“热身”之后的温州人像当年外出经商一样抱团跨出家门,把资金转向临近的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产市场。
与媒体结缘,放大“炒房”效应
到2003年末,温州购房大军已达到了号称是“人马十万、资本千亿”的规模。在杭州,购房者中温州人的比重一度达到2成;在上海,高峰时每年有20亿元以上的资金主要来自温州。一些温州人南征北战,继杭州、上海之后,温州购房团的足迹遍及全国数十座大中小城市;有的甚至跨出国门,打量起泰国等国的房产市场了。
事实上,温州人花自己的钱买房产炒商铺,就像人们买东西炒股票一样,本无可厚非,但温州购房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似乎与媒体结了缘,从大红大紫到遭受指责,温州购房者一直是媒体聚焦的热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因素是,温州购房者原本是些散兵游勇,而温州的地方媒体从业者也从中看到了商机。从2001年开始,当地一些媒体先后组织起一队队购房团,购房团所到之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接踵而至。媒体的爆炒客观上导致了温州人“炒房”效应的放大。
温州购房团到底有没有强大到左右我国房产走势的功效?长期从事房地产市场研究的南都集团董事长周庆治直言不讳地指出:相对于我国巨大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温州人投到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无异于九牛一毛,这些资金只能起到激活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左右市场。而对于外界有关温州人“投入千亿元炒房”的传言,记者近日连续走访了温州、上海等地的房产部门、中介机构和购房者,发现此数据纯属以讹传讹。
上海市政府有关人士分析认为,构成上海房价持续攀升的主要因素是地产价格的上涨,而不是温州人“炒房”的结果,上海房产价格中地价因素占5成以上。
温商"炒房":市场行为还是钻空子
近日,温州的地方媒体已接到上级部门的通知,将不再组织购房团到各地购房。这是对各地媒体指责之声的一种回应。由此,围绕温州购房团的是是非非将渐趋消融。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商机,温州人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留下了许多创举。此次“温州购房团”现象再次给人们上了一堂市场经济课。“温州人在房地产市场一不偷二不抢三不骗,没有采取任何不健康不道德的手段投资房地产,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他们。”中国超然不动产营销机构董事长吴昊说,“温州人捕捉商机的本领值得人们学习。”
许多研究者认为,温州人在大规模购房行动中,的确利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链条中的一些缝隙。“但这些缝隙不是温州人挖出来的,而是本身具有的。”温州市政府有关人士指出,政府可以运用“无形的手”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但没有理由以行政手段打压温州人的市场行为;而且,聪明的政府应该是不断制造投资机会,以吸引资金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