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翘尾”说明了什么?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桂浩明 2002-01-04 17:29:4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前几年基金竞争激烈,大家都有充当业绩“老大”,甚至出现了不但拉高自己的重仓股,还把对方的重仓股打下来的闹剧。
2001年12月31日,沪深股市的全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在前三个多小时交易时间里,大盘走势很平静。但是到了尾市,却出现了局部的放量以及股指的突然上涨现象。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波行情,当天股指算是收了一条小阳线,成交量也有所放大。而股市价升量增的重要动力在于部分股票和基金,如厦华电子、民生银行、基金金鑫、基金景福等,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动,尾盘价格被大笔买盘拉升,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岁末翘尾”现象。
实际上,这种“岁末翘尾”现象在过去也经常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岁末是机构的年终结算时间,当天股票或基金的收盘价对于计算机构的股票与基金市值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如果有可能的话,将价格尽可能地拉高,实际上也是对浮动盈利的一种合法操纵,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盈利问题,但是多少会使帐面好看一些。在证券市场不太景气,多数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没有获利甚至还出现亏损的情况下,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不奇怪的。然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不少东西。
譬如说,那些基金重仓股(如同仁堂、深圳机场等),倒并没有出现什么“岁末行情”,它们的表现是相对平静的。这和前几年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究其原因,前几年基金之间竞争激烈,大家都有充当业绩“老大”的强烈冲动,因此把竞争带到了岁末,甚至出现了不但拉高自己的重仓股,还把对方的重仓股打下来的闹剧。现在,时过景迁,相信多数的基金经理已经比较成熟,不再玩这样的游戏了。另外,更重要的是,在2001年,基金普遍出现亏损,即便年终拉高,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如果年终拉高了,当年的市值还算可以,却又给来年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毕竟,在谁也不敢轻易看好2002年行情的情况下,对当年的股票市值采取任其自然波动的办法是合理的。显然,较多的基金是采取了这样的操作手法,从基金重仓股的沉默中,实际上传递了基金经理对2002年行情持更为谨慎观点的信息。
但是,对于众多的其它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投资管理公司)来说,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有的机构投资者能否持续地进行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年的投资效益,投资管理公司更是需要将其经营效益作为争取新客户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就必须要拉高市值,也就是要做收盘价,“岁末翘尾”的行情就这样展开了。有人分析,2001年“岁末翘尾”的股票中,有不少其大股东中有券商的影子,这实际上也表明,至少部分券商现在对提高市值有着很强的需求。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它们经营很好,自然是没有这种必要了,如果还有实力,恐怕也不必等到年终最后一天,甚至是最后几分钟再来拉高,实在是实力有限,只能发动短暂的“岁末翘尾”行情了。至于那些基金的尾市上涨,人们很容易将这和其主要持有人保险公司联系起来。保险公司的资金现在仍然通过买卖基金来进入股市,前几年收获颇丰,2001年是遭遇“歉收”了,到年终依靠自己的资金实力,努力一把,让帐面好看一些,也是可以想象的。只是,从基金的“翘尾行情”中,也不难发现,投资者对于基金的总体评价恐怕是不那么高的,也无意进行什么价值发现,仅仅是对拉高市值有点兴趣。
应该说,“岁末翘尾”行情的出现,是市场疲弱的标志,而且这种“翘尾走势”必然是短暂的,往往是当年怎样上去,来年又怎样下来。这不,2002年1月4日,新年开市的第一天,沪深股市大盘下跌,厦华电子、民生银行、基金金鑫、基金景福等,也无一不跌。想想也对,市场格局,岂是能够通过尾市的拉升能够改变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