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股市:在夹层中运行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桂浩明 2001-11-30 17:56: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有人作过统计:从92年到2000年,多数年份的岁末股市是走不好的。现在2001年的12月份了,今年的岁末股市又会怎么样呢?
有人作过这样一个统计:从1992年到2000年的9年间,12月份的股市是涨少跌多,其中上涨的年份只有1992年和1997(2000年算是平盘),其余年份均告下跌。这也就是说,多数年份的岁末股市是走不好的。现在,时间已经进入到2001年的12月份了,今年的岁末股市又会怎么样呢?
首先,人们可以看到的是不会出现大跌。这倒不是因为今年的股市走势强劲,上攻态势可以维系到年底。而是恰恰相反,今年的股市很弱,特别是在下半年,一度跌幅相当大。在持续的暴跌之后,凭借了政策面转暖的利多支撑,才得以有所回稳。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12月份的股市再要大跌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了。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政策面转暖再进行一番分析。毫无疑问,国有股以与新股捆绑的方式进行减持,对于今年股市的下跌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一时间成为矛盾的焦点。而管理层前所未有地暂停这个仅推出4个月的减持方案,并且动员社会各界来讨论国有股减持问题,显然是在事实上否定了原先的方案。有人认为这是为了“救市”,也有人认为这仅仅是“纠错”。其实,人们无需一定要把管理层暂停国有股减持的初衷搞得一清二楚,只要从实际效果上就可以看到暂停国有股减持这个政策的作用了。毕竟,停止减持所表达的纠正不合时宜的做法和不希望股市暴跌的信息,被广大市场人士是完整地接收了下来。由此,1514点也就被人们自发地认为是一个底了。当然,仅仅停止减持国有股,还不足以让市场恢复充分的信心,明确了底部,不一定就能够展开稳定的反弹上攻行情。从经济规律来看,政府恢复民众信心、鼓励投资的主要措施就是降税。于是,中国股市奇高无比的印花税被拦腰砍掉了一半。如果说,暂停国有股减持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具有“纠错”色彩的话,那么大刀阔斧地降低印花税,则表明了活跃市场、推动股指回升的“做多”的政策取向。事实上,沪深股市也就是在经历了这样两次政策刺激以后,才算真正摆脱了下跌的格局,出现了逐步盘上的局面。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偏暖的政策以外,有关部门也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包括批准更多的证券投资基金发现行、取消证券公司增资扩股的先决条件等,以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事实证明,前期的持续下跌行情,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太多的不利影响,大多数的各界人士已经普遍认为有必要稳定股市,而这一点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同。这样,不管当初的下跌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现在则是到了终止这种下跌行情的时候了。
其次,人们也必须看到,虽然由于政策的回暖,股市止跌回升了,但是股市中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解决,只是暂时被搁置或者掩盖了,然而它们制约着市场。在一定条件下,下跌行情可以被人为地终止,可是要展开一轮象样的上涨行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还需要组织足够的资金介入。而在这方面,实际上现在做得还很有限。举例来说,已经出台的各种利多政策,在组织资金入市上并没有太大的动作,仅仅新增几个证券投资基金,并不足以解决资金面的问题。大家都很清楚,前几年是“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而如今对于什么是“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于是,一些源于企业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就面临从股市中逐渐退出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在年终将临的时候又表现得更为突出。显然,一方面市场还缺乏足够的增量资金介入,另一方面盘中相当部分的存量资金又试图在岁末离场,多空较量的结果自然是股指不跌就不错了,要上涨是非常困难的。换言之,也就是说在12月份,多空双方可能维持一个大体上的平衡,在指数的运行上,就是被压缩在一个夹层中小幅波动。跌不深,也涨不高。最近的成交量变化,可以为此提供证明。现在,申购新股的资金大致是在3000亿元左右,而沪深股市一天的成交金额总计在100亿元左右,这两个指标都大大低于以前(包括下跌时)的水平。显然,由于各种矛盾的存在,加上股市又的确乏资金,因此如果没有政策利多,指数是不可能在这个位置维持住的。而现状又决定了各种矛盾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合规资金的组织以及按“好人举手”规则形成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也不会马上形成壮大,这样股市的出路就只能是在现有位置附近波动了。由此可见,今年的岁末是不会有大行情出现的。
当然,这样讲并不妨碍我们对2002年的行情持谨慎乐观的看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股市中的各种矛盾有望逐渐缓解,而投资者队伍会不断扩大,相应的利多政策还会出台,因此明年的股市还是有希望的。而这已是另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