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光智科技(30048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属行业公司是从事红外光学全产业链、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安防视频监控、车载物联网、工业检测、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交通运输、核燃料加工设备制造等领域。根据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红外光学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中光电子器件制造(C3976),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2)中铝压延加工(C3252)。
(二)所属行业基本情况
1.红外光学行业发展概况
红外光学材料(如锗、硒化锌、硫化锌及硫系玻璃等)是红外产业链的核心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光学镜头及元器件的制造;除红外材料外,公司同时发展中下游应用端产品,当前已形成覆盖“材料—探测器—整机系统”的全产业链布局,下游应用涵盖安防监控、工业检测、户外观测、电力监测、医疗诊断及辅助驾驶等领域。
2023年7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强调突出了镓和锗作为新兴战略关键矿产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特种红外持续为锗消费增长提供动能;同时,随着安防监控、工业监测、汽车工业对锗的新增消费,民用红外锗需求呈持续增长趋势。
红外探测器、红外机芯模组和红外镜头共同构成了红外产业链中游核心市场。红外探测器是红外系统的核心,是探测、识别和分析物体红外信息的关键部件。根据工作温度和制冷需求,分为制冷红外探测器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目前,在对红外探测系统成像精度要求高、响应速度要求快及工作环境恶劣的场合,制冷探测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制冷探测器广泛应用在特种领域,根据贝哲思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制冷探测器市场规模为21.51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33.57亿元。与制冷探测器不同,非制冷探测器主要应用在民用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非制冷探测器市场规模为119.37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187.30亿元。
在全球范围内,红外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据Yole数据,目前北美市场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民用红外热像产品份额,欧洲和亚洲市场则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国防安全有着重大意义,但国外厂商对中国长期以来实施部分红外产品禁运,在“国产化”自主可控的大趋势下,国家相关政策已经明确了集成电路及光电子器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战略地位,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我国红外热成像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光学系统、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方面已有长足进步,已实现自主发展,实现探测器、镜头等核心器件的全面国产化替代。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正逐步形成头部效应,增强国际竞争力。
2.高性能铝合金材料行业发展概况
高性能铝合金因其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航天发动机中,铝合金用于制造发动机壳体、喷管、燃烧室等部件,这些部件需要在高温、高压和高应力的条件下工作,因此对材料的耐高温和耐腐蚀性能有很高的要求,轻质、高强、耐损伤等特点对于减轻航天器质量、提高结构强度和确保航天器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在汽车制造领域,高性能铝合金应用主要集中在实现汽车轻量化、提高燃油效率和性能、降低排放以及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操控性,广泛应用于车身结构件、发动机部件、车轮等。《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要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需求,开展高强、高韧、耐腐蚀等铝合金材料制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研制高精度轧制装备及控制系统等关键装备,强化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根据《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政策指引,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耐高温的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已经被列为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方向。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中,就已明确将“高性能铝及铝合金线、棒、带、管、板、异型材”等列入战略鼓励发展产品,充分体现出国家对该领域的高度重视。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融合,高性能铝合金在航空结构件、雷达部件、舰船用铝、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动航空器、轨道交通和绿色建筑对轻量化、高可靠性材料的持续需求,具备高强度、高延展性和良好成形性的铝合金产品正日益成为结构材料升级的首选。高端电子封装、5G通信、储能系统等高科技领域对超薄铝箔、高导热铝型材、高精度锻件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也在快速攀升。铝合金材料作为可无限循环利用的轻金属,其战略地位持续上升。
(三)公司在行业的竞争地位
1.红外光学业务
公司目前在红外光学领域已拥有晶体生长技术、硒化锌生产技术、镀膜技术、光机电学设计优化和分析技术、探测器生产技术、规模化生产精密模压镜片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成果。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红外材料供应商、国内首家自主研制超高纯锗单晶材料并掌握其规模化制备技术的企业、全球少数可以生产和批量供应硒化锌材料的企业,打开国内红外光学材料生产市场,解决国内核心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公司及子公司安徽光智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光智拥有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高性能铝合金材料
在高性能铝合金加工领域,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绿色建造、机械设备、电力工程等领域出现了“以铝代钢、以铝代铜、以铝节木”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加大对航空航天、高速列车等交通运输、风电和太阳能行业、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等行业的投资,国内高端工业铝合金挤压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出现了一批高性能铝合金生产厂商。公司高性能铝合金生产设备先进,产品定位于小批量、高精尖领域,在高端产品的竞争中能够获得一定优势。
核燃料加工专用设备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具有高强、高韧、耐腐蚀等特性,其生产工艺复杂、技术水准很高,一般铝合金加工企业很难生产。公司从2008年至今,一直被遴选为该领域内的主要供应商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持续扩张,对高性能、轻量化的铝合金材料需求日益旺盛,为此,公司陆续开发了中高端汽车的空气悬架用的空簧管产品和AHS-2铝合金材料。
(四)公司产品及用途
1.红外光学业务
公司是领先的红外全产业链研发生产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锗、硒化锌、硫化锌、硫系玻璃等红外材料产品;红外镜头、红外探测器、红外热像仪等红外器件及红外整机系统产品。
2.高性能铝合金材料
公司高性能铝合金产品包括多种铝合金锻件、挤压件以及精密机加工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下游领域。
(五)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方式,即根据客户订单、原材料价格、经济订货量、生产计划以及库存情况等由公司采购人员制定采购计划,并集中批量采购。公司根据采购物料种类、金属含量等因素确定采购价格后,购销双方签订采购合同。
2.生产模式
公司的生产模式主要为自主生产模式。
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行业特性以及主要客户群体较为稳定的特点,公司根据销售计划、客户订单、采购惯例以及生产排期、市场预测,结合公司产能和库存的实际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对产品进行生产调度、管理和控制。
3.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主要采取直销模式,由公司销售部门负责跟踪现有客户的产品需求。
由于红外光学业务产品下游客户分布广泛,客户需求多样化,技术含量高,销售一般具有面对直接客户、技术营销等特点,目前公司主要通过展会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产品推广。同时,对于有潜在需求的大型客户,公司也会组织专业团队拜访洽谈,寻找合作机会。
铝加工业务中的核能领域客户,公司获取客户和订单的方式为:一是客户每年根据总需求量按比例向公司指派订单;二是老客户重复订货;三是通过走访客户获取订单。铝加工业务中的非核领域客户,公司一般通过市场调研获得用户需求信息,再与客户进行技术交流,达成订货意向后,由公司组织合同评审,评审通过后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
4.研发模式
产品研发分为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并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品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根据产品布局和市场情况,组建跨部门协作团队实施产品开发。此外,公司还与高校等产学研机构以及具备专业技术的市场化机构进行合作开发,充分利用相互的资源,开发满足需求的方案或产品。
(六)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01,975.7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20%;净利润为4,042.32万元,归母净利润为2,399.8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7.77%。公司精准锚定发展方向,在战略布局、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多维度的积极作为,产品供应能力全面升级,各类产品市场表现优秀,共同推进业绩实现稳健增长。
公司始终将全产业链布局作为核心发展路径,持续深耕红外光学材料、红外镜头、探测器、红外整机等全链条产品的供应体系建设。伴随锗材料重要性持续提升与红外行业的蓬勃发展,锗材料产品依托其在红外光学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收入规模大幅提升。红外镜头、探测器、机芯模组及整机等终端产品供应能力升级,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实现显著提升,需求量扩大,在手订单充足,巩固了红外器件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发展作用,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与广阔的市场前景。下游应用拓展聚焦场景化创新,针对安防、工业、车载等需求开发多款终端产品,2025年新发布的SMART单目手持热像仪更凭借设计创新斩获德国iF设计奖。
公司凭借从红外材料到器件及整机系统的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构建了独有的成本控制体系。有效缩短了中间环节损耗,降低了采购与协作成本,使公司产品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具备了很强的市场价格竞争力。有效提升市场拓展范围,推动了订单量的稳步提升。
同时,报告期内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业务表现亮眼,拉动总体收入增长。公司的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凭借卓越的性能优势,站稳核燃料加工设备制造领域。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我国核电已进入规模化加速建设阶段,随着核工业领域发展态势向好,市场对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的需求持续释放。公司凭借在该领域的先发优势与技术掌控力,精准把握市场机遇,相关产品订单量较上年同期实现显著增长,有力支撑整体业绩。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和研发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坚持以前瞻性和创新思维为导向,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技术研发团队,为公司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长期专注于科技创新,目前已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和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公司在晶体生长、硒化锌生产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是国内最大的红外材料供应商、国内首家自主研制超高纯锗单晶材料并掌握其规模化制备技术的企业、全球少数可以生产和批量供应硒化锌材料的企业,打开国内红外光学材料生产市场,解决国内核心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专利权共520项(其中发明专利117项、实用新型专利373项、外观设计专利30项)。
2.先发优势
核燃料加工专用设备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先进性,鉴于核能领域的特殊性,参研单位以外的厂商很难进入该领域。作为核燃料加工专用设备领域一家重要的研发配套单位,公司所涉及的领域具有很高的准入壁垒和技术壁垒,细分行业外的铝加工企业很难成为该领域的合格供应商,所以相比较于细分行业外的企业,公司具备较强的行业先入优势。
3.原材料采购优势
硒、锗等稀散金属作为铜、铅、锌冶炼企业生产主产品过程中的副产品,年产量有限,且相对于其主产品来说价值量较低,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相关企业将这些粗原料对外销售,且一般会选择与采购规模较大的客户进行长期合作。由于每家粗原料供应商的供应量有限,因此硒、锗原材料供应商较为分散。公司已经与全球主要硒、锗等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能够保证公司稳定、可靠地采购原材料,降低公司原材料采购风险。
4.全产业链布局优势
公司凭借在红外光学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开发能力,坚持从材料到下游应用的红外全产业链布局,具备材料生长、芯片设计、器件制备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能力。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公司突破红外光学业务后端产品研发技术壁垒、加速研发成果转化,是国内领先的红外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提供企业。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