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晨会纪要》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宏观策略
宏观量化经济指数周报20250810:预计7月贷款需求回落、社融增速平稳增长
8月初出口量已环比出现下行
海外周报20250810:美国7月CPI前瞻:商品价格抬升或推动CPI环比走高
核心观点:本周降息预期升温与地缘政治局势缓提振市场情绪,美股上行;而美债拍卖结果不佳反应市场需求疲软,美债利率上行,10年期美债利率升6.7bps至4.283%。本周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提名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担任美联储理事,以接替提前宣布辞职的美联储理事库格勒。由于米兰此前的公开发言曾批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议带有“政治动机”,因此米兰的提名如果最终得到参议院确认,则未来美联储内部对于政策利率路径的分歧或进一步加剧。向前看,下周公布的美国7月CPI数据环比存在再度抬升的可能,届时市场对9月的降息预期或因此进一步回落。风险提示:特朗普政策超预期;美联储降息幅度过大引发通胀反弹甚至失控;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水平时间过长,引发金融系统流动性危机。
宏观深度报告20250805:跨越百年的产能调整经验:如何从失衡到再平衡
我们选择历史上跨越百年的三个典型的产能调整案例进行分析,来看对供需再平衡有何启示。一是19世纪后期美欧的长期萧条,由于技术进步、新兴产业过度投资,引起产能失衡;二是1929大萧条,政策经历了从不干预到干预的转变;三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去产能,产能政策经历了相反的变化,从干预到不干预。主要结论如下:(1)产能失衡存在负反馈循环机制,若不加控制可能持续二三十年。产能失衡容易形成自我强化,如物价下跌→企业利润减少→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居民就业和收入走弱→消费需求下降→物价下跌。因此,依靠市场自发出清的话,可能耗时良久,甚至不乏持续二三十年的案例,如1873-1896年长期萧条、日本失去的三十年。(2)面对产能失衡,政府干预比不干预要好。1929大萧条后,从胡佛到罗斯福,政策加强了对工农业生产的干预,同时积极刺激需求,较快走出萧条。而日本面临供需失衡,产业政策从“干预”到“不干预”,使得萧条时间大幅拉长。在70年代,企业无法完成过剩设备的处理时,日本政府通过“共同行动”组建萧条卡特尔,帮助企业顺利去产能;90年代后,面临产能失衡,政府减少了“共同行动”等供给端的直接干预,直到泡沫破灭十多年后,即2003年后,僵尸企业才逐渐出清,供需不平衡持续很久。(3)供需再平衡,需要在控制产能、修复信用、稳定就业等多个环节同步发力,单靠供给政策或是单靠需求政策,可能都是不够的。欧文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将通缩循环分为9个步骤:①债务清算和资产抛售→②银行存款收缩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③价格水平下降→④企业净值下降→⑤破产增加与利润减少→⑥产出下降与失业上升→⑦悲观情绪蔓延→⑧货币窖藏加剧→⑨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进一步抑制需求。从我们的案例来看,1933年罗斯福新政,控制价格下跌、修复信用、稳定就业等多方面采取了有效政策。日本70年代产能过剩,至少也在控制产能、稳定就业、稳定资产价格等方面及时出手;相比之下,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后,供给端政策干预不多、需求端政策犹豫反复,导致了失去的三十年。风险提示:(1)部分历史案例间隔较远,历史的细节可能有所缺失,如1930年之前的案例;(2)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产能失衡时面临的环境并非完全相同,这些不同点我们可能未能完全囊括;(3)在使用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的经验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