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海通国际《“十五五规划”系列研究之一:“五年规划”的前世今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报告导读:
历年规划演变显示:目标弹性多元,侧重创新、民生、安全;产业深度优化,锚定新质生产力与绿色转型;重大工程聚焦民生、生态、基建。后续关注规划建议公布
投资要点:
五年规划贯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发展阶段,其制定遵循固定周期,包括前期研究、调研与编制、建议与贯彻、形成草案、审议通过、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7个步骤。
五年规划章节框架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总体目标、各领域分论和规划落实。
(1)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经济形势判断、指导方针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定量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创新驱动、安全保障五大领域。其中,预期性指标依靠市场主体自主实现,主要在经济发展、创新和科技教育领域;约束性指标由政府主导,主要在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和安全保障领域。
(2)第二部分为各领域的目标规划,可关注新增专章内容和篇章次序,其部分体现政府的重要战略导向。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质生产力仍为重要主题。
(3)第三部分为最后一篇,主要内容为规划落实的机制保障。
近年来五年规划报告的特征演变:
(1)主要目标:
经济增速目标弹性化,未来或延续区间目标。GDP增速目标从“十五”硬约束明确值,逐步转向区间目标。从经济发展阶段、优化宏观调控方式、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等层面考量,“十五五”经济增速或延续此趋势。
目标构成多元化,更多向创新、民生福祉和安全保障倾斜。从大类看,“十五”以来,反映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目标由“十五”占比33%降至“十四五”的20%;社会综合性目标(如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由67%提高至80%。
(2)产业政策焦点:
产业结构政策在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动态调整优化,双向融合进程中服务业或为下一规划重点。主因一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租赁商服等生产性服务业将是关键支撑;二是生活性服务业将较快发展,动力源于消费升级内生需求、规划目标倾斜及配套政策支持。
重点产业布局逐步以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仍是重点培育方向在2030年碳达峰目标驱动下,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将全面提速。
(3)重大工程项目:
重大工程项目向民生、生态和基础设施领域集中,形成固定资产的“硬”建设占比有所上升,区域布局向四川、西藏、新疆等西部省份倾斜。
风险提示:对政策的理解有偏差;运用历史情况预测未来可能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