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2025年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解读:货币先行,多箭齐发》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2025年5月7日9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本次发布会是继去年“924”会议以来,金融三部门负责人再度共同出席,并介绍稳定股市、楼市相关政策,也是继4月政治局会议后对相关政策部署的具体落地。与924会议相比,本次会议同样是响应市场期盼、提振市场信心,实招多、硬招多、新招多。与924会议不同的是,924是宏观政策的重大拐点,改变了市场的定价逻辑;本次会议是前期政策框架的落实落地,政策层面市场定价的核心关切仍然是中美贸易谈判进程和增量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先行,总量结构双重发力。本次发布会央行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十项政策呈现总量和结构工具双重发力。本次发布会货币政策有两个重要信息值得市场关注:1、两个历史性的突破,一个是首次将部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0%,打破市场理解的5%的隐性下限;另一个是首次创设工具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央行对科创的支持从间接融资扩大到直接融资领域;2、潘行长正式阐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三个内涵:一是社会融资条件宽松;二是兼顾内外相机抉择下的动态调整;三是对于过去几年连续多次降准降息的状态的描述。
总量型政策是从数量到价格的全面宽松。数量工具方面,全面降准50BP,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并节约银行资金成本约220亿元,提升银行净息差约1.3BP,为降息创造空间;价格工具方面,下调政策利率10BP,预计1年期和5年期LPR将在5月报价日同步下行10BP。
结构型政策也是从数量到价格的全面发力,聚焦科技、消费、外贸、债市、楼市、股市。数量工具方面,实施定向降准,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调降至0%,这将推动汽车消费信贷投放,从而支持汽车消费;价格工具方面,调降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包括PSL)25BP,预计每年可节约银行资金成本大概150-200亿元。
科技:多聚并措支持科创企业。本次发布会从多维度、多渠道加大对科创企业支持力度。具体来看,本次会议对科创企业支持措施包括:1、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增加至8000亿元;2、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债券,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通过“共保体”完善保险补偿机制;3、将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4、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支持科创企业融资。上述措施从融资和投资、股市和债市多端完善支持措施。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再次提及大力发展科创债,完善增信支持。其中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是央行首次创设工具支持债券市场,对于科技创新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方面均有工具支持。我国自2021年初启动科创债试点,2022年正式落地,支持科创企业债务融资。与当前债券市场主流发行主体低风险、低收益有所不同,科创企业普遍呈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如何完善增信和风险分担机制是做大科创债发行规模的核心因素。为此,本次会议提出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以及“共保体”措施,由央行和保险机构为科创企业建立增信和风险分担机制,与此同时在投资端明确将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
消费与外贸:聚焦服务型消费与涉外企业融资支持。消费方面,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的提升将支持“两新”,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未来加大对服务消费供给侧的金融支持,聚焦文旅体育、餐饮住宿、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外贸方面,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支持涉及外贸的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这将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支持,使得低成本资金直达小微外贸企业。意在保障对外贸依存度高、暂时遇到困难、产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不抽贷、不断贷。后续有望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为境外项目创新贷款产品、减费让利、提供优惠贷款利率以及汇率风险管理服务,提供国际银团、专项授信、内保外贷、境外项目融资和出口买方信贷等多类跨境融资产品。
股市: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如发布会所述,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相较全球市场来看具有靠谱的经济发展、靠谱的宏观政策、靠谱的制度保障,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注入更多确定性因素。具体来看,本次会议对股市的主要支持政策:1、央行合并互换便利和回购再贷款额度;2、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试点范围(增加600亿元),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3、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力度;4、支持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明确汇金公司在前方进行强有力操作,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后盾的有力、有效调控模式。结合近期外部冲击下,资本市场展现的强大韧性,我们认为在国内上市公司对美依赖度较低,且内部支撑政策持续加码基础上,中国资本市场对全球投资者吸引力度将持续提升。伴随降准、降息等流动性支持政策落地,后续国内股市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国内“科技叙事”逻辑也将更加清晰。
楼市: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自去年年底系列会议定调2025年政策方向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方面对于房地产投资端的支持政策落地相对较慢。例如去年提出的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及今年年初提及的城市更新政策,目前尚未有大规模落地。我们认为核心或是资金来源问题尚未明确,而本次会议中透露了部分线索。金融监管总局提出:将加快完善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包括房地产开发、个人住房、城市更新等贷款管理办法。其中在保障居民购房贷款支持的同时,重点提及要强化对高品质住房的资金供给。我们认为在去年保交楼“白名单”基础上,今年或将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支持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开发改造。这也意味着,与过去棚改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有所不同,本轮房地产更新或将主要由银行体系支持,以市场化融资方式避免新增房地产及隐债风险,持续优化房地产供需结构。
后续政策展望:
为什么我们坚定看好二季度货币政策走向实质性宽松?
从国内情况来看,一季度取得开门红,但经济复苏不全面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如CPI、PPI同时处于负值区间,企业和居民信心有待提振,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依然存在,对应到央行的中介目标上,就是实际利率高和信贷增速有所放缓,从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四稳要求出发,宽货币和宽信用的意愿。
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滥施关税造成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增强,无论短期美联储降息与否,全球政策环境更加宽松的概率是逐渐提高的。近期由于美元指数大幅走弱,人民币汇率贬值和外汇流出压力显著缓解,也给我们降准降息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体现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的“相机抉择”原则。
从政策要求来看,4月政治局会议要求加紧加快既定政策的落实落地,一方面再度明确适时降准降息,另一方面财政工具加快落实发行使用,二季度将迎来政府债供给高峰,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亦进一步提升。实际上,近年来,每一轮政策放松往往以“货币政策先行”为主要特征。
从上述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后续货币政策仍将呈现持续宽松的特征,降准降息仍有空间。PSL也可能再度重启,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也有望适时推出。
降准: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0%,市场认为的存款准备金利率下限为5%的隐性要求被打破,未来全面降准的空间已释放至600BP,下调空间进一步打开。三季度50BP的降准仍有望落地,配合增量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我们认为这背后的长期逻辑包括两个:1、中国货币政策调控逐步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2、目前中国仍是稀缺准备金框架下,降准还是提供流动性的优先使用。短期逻辑则是目前中国处于金融周期下行期,信贷扩张从供给约束到需求约束,控制供给上限的意义减退。
降息:本次调降政策利率10BP,小于924的调降幅度,主要是美联储再次降息的时间仍有不确定性,汇率压力无法完全释放。未来如果美联储降息预期重燃,仍有可能再次全面降息10-20BP,时间窗口可能在7月。
政策性金融工具: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本次发布会可视为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关政策的落实,二季度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可能适时推出拉动有效投资,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投资领域可能包括消费基础设施、“两新”、“两重”等。政策性金融工具拥有准财政的属性,可以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有利于信用扩张。
PSL大概率再次重启,配合政策性金融工具协同发力。本次调降PSL利率25BP是重要政策信号,PSL有望重启扩张,央行为政策性银行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配合政策性金融工具协同发力。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可能再次开启稳健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