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人工智能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前景分析》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全球经济增长受债务、结构失衡和地缘政治等影响,增长乏力;气候变暖引发自然灾害冲击经济;全球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将加剧医疗资源的紧张。人工智能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赋能健康、经济、产业、气候等领域,据预测,2025至2035年期间,人工智能将对中国TFP的平均增速带来约1.3%的正向拉动,到2035年,人工智能对实际GDP的额外拉动效应有望达到约14.8%。另一方面,AI发展面临三重制约:算力扩张导致数据中心能耗激增,2030年全球用电占比或达3%-4%;发达国家数据垄断加剧技术殖民风险,68%云计算市场由跨国企业主导;算法偏见与黑箱决策可能强化社会不公,而监管滞后使伦理风险难以化解。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脉络及特征:人工智能发展超70年,历经三个演进阶段:诞生初期以控制论和符号逻辑为基,借专家系统验证机器智能,因算力与泛化瓶颈入“寒冬”;中期集成电路与统计学习助力,连接主义崛起,深蓝等成果推动AI走向产业;2010s至今应用拓展与创新变革,深度学习兴起,大模型不断涌现,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惊艳亮相,标志着人工智能从硬件竞赛到算法效率革命的技术颠覆。当前技术特征:技术路径从确定性规则走向自主进化;应用场景跨领域协同,形成“场景-数据-模型”闭环;社会影响上,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同时引发伦理挑战 。
AI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机制: AI凭借“数据-算法-算力”体系赋能可持续发展。数据层面打破ESG数据壁垒,采集多源数据并治理,提供决策支撑;算法构建框架预测气候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公平;算力依靠分布式架构、高性能计算等,搭建ESG跨领域算力池,让理论落地,助力可持续发展从理念迈向实际应用。
AI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能源领域,优化生产、运输及交易流程,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效率,预计到2030年助力全球减排5%-10%;环境领域,构建碳排放立体监测、自然灾害预警及污水智能治理体系,如迪拜世博城发布的专注碳领域的人工智能Carbon AI,深度融合十年行业数据与专家经验,搭建覆盖碳排放核算、政策解析及减排策略的全链条解决方案;金融领域,构建多维度ESG数据生态,生成式AI解析ESG报告与法规,标准化平台整合数据构建碳核算模型,AI技术确保评级透明可溯。社会领域,促进教育、医疗、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智能批改、虚拟教师等应用覆盖2.93亿在校生;AI通过整合多模态医疗数据提升诊断效率,降低误诊率,尤其缓解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人才缺口。
AI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与合作:全球围绕AI与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治理框架,《巴黎声明》等倡议强调技术创新与包容性发展,但面临美欧监管分歧、发展中国家技术鸿沟等挑战。国际合作通过公私协作、区域联盟推动技术共享(如开源模型)与能力建设,助力发展中国家突破基础设施与人才瓶颈。未来需强化多边机制,平衡地缘博弈与利益分配,以低碳算法、数据互通等制度创新,促进技术普惠与全球公共利益深度耦合,保障AI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