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开源证券《看多中国系列之一:政策可能超预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对等关税已落地,关注政策在节奏和力度上超过市场预期的可能性,看多权益和短债。
“奉陪到底”凸显反击决心,“以我为主”扩大内需,牢牢掌握主动权
对外凸显反击决心,对内更要扩大内需掌握主动权。对等关税加码以来,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多次强调美方“霸凌”行径,将关税作为“极限施压工具”,中方将“奉陪到底”,体现斗争到底、捍卫自身利益的坚决态度。与2018年相比,本次反击的速度和力度都更强。中美谈判要建立在遵守多边贸易体制,平等、尊重的前提之下,指向未来一段时间将是美国库存与中国经济韧性的比拼,因此对内更要“以我为主”扩大内需,从而牢牢掌握主动权。
是持久战,更是接力赛,强反制、稳住股市之后,有望加码政策扩大内需
首先,这可能是场持久战,二季度更是中美分别进行“压力测试”的关键期,其结果不仅影响全球贸易格局,还可能涉及货币体系的重塑和国际格局的重构。政治上没有后退,经济上必须稳住。其次,这更是一场接力赛,强反制、坚决稳住资本市场之后,有望加码增量政策扩大内需,乘势而上。
超常规政策的三大内涵
2024年12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2025年4月17日李强总理指出“要把握政策力度,必要时敢于打破常规”,如何理解超常规?
其一,节奏超常规,早出手,且关键时点快出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李强总理4月17日主持国务院专题学习时指出“推动各方面政策措施早出手、快出手”。因此,市场要摒弃传统政策节奏的固化思维,今年的政策决策、出台节奏可能更为灵活、及时。我们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到对等关税之后的政策落地窗口期,既定政策或可更快落地,增量政策也有望加快推出。
其二,力度超常规,以保住底线,并进一步实现经济目标。(1)稳就业保民生是底线。底线思维不是指政策与底线的紧平衡,而是要求政策力度明显超过底线从而形成足够的安全垫,以保证底线绝对不会被突破。因此,面对风险挑战时,“底线思维”不是被动应对,是提前布局、积极作为,带有主动性和前瞻性,这就意味着政策和预案应是充足的、宜“满”不宜“亏”,逻辑跟过去几年市场认为的“挤牙膏”、“经济下来了再给政策”将形成区别。当前的底线无疑是就业和民生。我们根据上市公司财报推算,2024年外贸拉动就业约2.2亿人,占总就业比重从2020年的26.4%升至30.3%。出口美国占中国总出口比重的15%左右,意味着与对美出口直接相关的就业人口可能是2.2亿*14.7%=3300万人。假设其中的一半存在失业风险,那么可能是1000-2000万人的规模。政策或有望及时发力,进行出口补贴、失业救济并大力扩大内需,防范失业风险、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2)完成5%的经济目标需要增量政策支持。对等关税落地后,实现5%经济目标的难度趋增。一方面,关税升至较高水平后,对经济的影响将趋于非线性。假设美对华依赖度越高的商品其价格弹性越不敏感,且关税由出口商和进口商各承担50%,测算可得54%、104%、145%三种关税情形下,对我国GDP的扰动或在1-2个百分点区间。另一方面,根据4月前17天出口高频数据拟合,4月出口同比或回落至-3.4%。若叠加了外贸周期衰退的影响,全年出口或在-12%左右。因此,财政政策有望加大支出强度、扩大增量规模,并主要投向出口、消费和地产。
其三,手段超常规。4月6日《人民日报》指出“将以超常规力度提振国内消费”,指向消费政策可能超预期、超常规。我们认为在出口下滑可能造成经济受到“瞬时冲击”的时候,更为直接的补贴和刺激政策可以短时间内起到对冲作用,这时“类发钱”政策(例如工资调整、转移支付、各类补贴、消费券等)推出的可能性提升。不过,长远来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不应诉诸于补贴政策,而是应稳住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等等。
政策加码的可能
结合4月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及4月15日李强总理在北京市调研的内容来看,我们认为政策加码可能有以下几个方向:(1)货币:随时可能落地降准降息,结构性政策进一步支持出口、股市、地产,央行重启买债等;(2)出口:精准帮扶出口企业,进行外贸救济,例如出口转内销、开拓非美市场等;(3)财政“以超常规力度”提振消费,加快支出进度,并新增财政用于消费,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进一步扩容扩围;出口转内销补贴;发放服务消费券;中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加快推出生育补贴等等;(4)地产:加大收储和棚改力度,一线放开限购,进一步下调利率等。
资产配置:看多权益(国产替代、消费),看多短债,债券收益率曲线将陡峭化。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地缘政治反复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