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德邦证券《2025年3月进出口数据点评:出口维持韧性,冲击或被高估》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2025年3月中国出口金额(美元计价)同比+12.4%,进口同比-4.3%,出口增速超预期上行源于外需增长+国产创新+小单快反,进口增速下降主因工作日减少+大宗商品价格下跌。2025年2月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当月同比+331%(前值为7.7%),假使服务贸易维持较高景气度对冲商品贸易掣肘,2025年贸易顺差改善存在一定可能,在此情形下,市场对关税摩擦→出口恶化→经济中枢下行→倒逼内需政策加速出台的逻辑链条或较难成立,我们建议关注结构性扩内需下新消费相关方向。
一、3月出口增速超预期上行
(一)出口超预期上行主要源于外需增长+国产创新+小单快反
2025年3月份,出口金额(美元计价)同比+12.4%,出口同比超预期上行。Wind预期3.5%,我们前期预测4.0%,高于市场一致预期。
分商品来看,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机电产品5.29万亿元,增长7.7%。按量价来看,价格方面,成品油+0.91%是主要拉动项,集成电路-0.61%和船舶-0.54%是主要掣肘项,数量方面,集成电路0.94%和船舶0.56%,成品油-1.14%,分别是主要拉动项和主要掣肘项。分地区来看,东盟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伙伴,2025年3月我国对东盟、欧洲、美国、日韩的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1.6%、+10.3%、+9.1%和+2.9%。
我们认为出口增速上行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海外需求增长,一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是49.9%,高于去年四季度,也高于去年同期。其中,亚洲、非洲3月份的制造业均在扩张期间。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对上述地区出口分别增长7.8%、12.5%,增速均高于整体。欧盟和英国的消费支出环比增加,消费者信心指数也相对稳定,推动了上述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二是国内产业创新持续发力,我国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连续4年保持增长势头,一季度继续增长10.8%;专用装备出口连续9年增长,一季度增长16.2%。我国的新能源产品继续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季度,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出口分别增长43.2%、18.8%和8.2%;三是“新品”“潮品”“爆品”,推动竞争力“焕新”,玩具、服装等行业,通过小订单、多批次、快速反应的“小单快反”模式,将交货周期从原来的1个月大幅压缩到1周以内,显著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在消费品领域,国货潮品也是不断涌现,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一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体育用品,对东南亚出口化妆品都是两位数增长。
(二)中期出口可以相对乐观
出口韧性逻辑一:一带一路国家对我国出口额形成有力支撑。2025年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5.26万亿元,增长2.2%,高出整体0.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1.1%。其中,对东盟进出口1.71万亿元,增长7.1%。2024年我国对美国出口5247亿美元,增长4.9%,对美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例不断下行,2023年为14.8%1,因此特朗普可能的关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读数扰动较为有限。2024年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强调,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判断,一带一路定调积极,有望带动沿线国家出口合作,成为我国出口新动力。
出口韧性逻辑二:出口价格指数支撑名义出口增速读数,出口韧性犹存。由于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分别领先出口和进口,2025年2月出口价格指数为97.9(前值为95.1),进口价格指数为98.6(前值为100.1),出口价格指数同比维持高位,对名义出口起到一定支撑效果,出口韧性犹存,无需过度担忧,进口价格指数下行是进口增速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
出口韧性逻辑三:出口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防疫物资→宅经济产品→新三样。出口领域的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源自我国完整且持续迭代升级的产供链,创新、优质、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不断涌现,出口增长动能有序转换、接替发力。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机电产品5.29万亿元,增长7.7%。其中,出口增长比较快的有,家用电器、笔记本电脑、电子元件等;进口增长比较快的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部件、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
(三)出口的中期挑战无需过度担心
一是“关税战”会不会持续?
目前看“关税战”预计还要持续,特朗普比较反复,税率不断提升,预计对美出口仍将承压。4月9日,中国政府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显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2025年一季度,在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干扰和冲击下,中美双边贸易仍保持增长,进出口规模1.11万亿元,增长4%。贸易分歧尚未解决,预计“关税战”仍将持续,在节奏上,短期美国或将面临滞胀风险,中国出口增速存在掣肘,我们认为短期或以政治博弈为主,美国中期选举政治压力或促使特朗普调整策略,长期来看全球供应链或面临调整,例如半导体形成“美日韩”与“中国-东盟”两大阵营。
二是转口贸易能否继续?
越南等对美妥协,当地时间4月4日晚,越南领导人苏林与特朗普通电话,称越南愿意将美国商品关税降为零,换取美国对越南商品采取对等措施,避免加征高达46%的“互惠关税”,同时欢迎美国更多投资,这些国家的关税下降,意味着我国可能继续通过转口来解决。但也需要关注潜在风险,美国可能要求越南等国家对中国增加关税,在此假设下转口贸易受影响的概率较高。
三是在一和二都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对美出口怎么看?
在“关税战”无法避免且转口贸易等受限的情况下,我国对美出口可能面临下滑风险,总量层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非美贸易去对冲,但从产业链的维度去看,对非美国家出口和对美国出口的价值量区别较大,一带一路国家等更受益于我国中低端制造业产品,而原来出口美国的一些中高端制造业产品需要更多的开拓欧洲、中东等市场,或通过“转内销”的方式解决。
二、扩内需政策发力见效或支撑中长期进口读数
(一)进口超预期下行主因工作日减少+大宗价格下跌
2025年3月份,进口金额(美元计价)同比-4.3%,进口同比超预期下行。
分商品来看,2025年一季度,我国进口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部件、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分别增长了95.6%和52.5%。按量价来看,价格方面,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飞机0.24%,铁矿砂及其精矿-0.84%,分别是主要拉动项和主要掣肘项,数量方面,集成电路1.18%,粮食-0.89%,分别是主要拉动项和主要掣肘项。分地区来看,1-3月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韩的美元计价进口同比分别增长9.8%、-7.5%、-9.5%和-2.4%。
我们认为进口增速下滑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工作日减少扰动,跟去年相比,今年一季度少了2个工作日,这个因素也影响进口增速约2个百分点;二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一季度,我国铁矿砂和煤炭的进口均价跌幅都超过了2成,原油、大豆的进口均价也分别下跌了5.7%和16.6%,这些价格因素影响整体进口增速2.6个百分点
(二)进口中期读数仍有一定支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扩内需放在了首要任务的位置上,内需位置的提升或对中长期进口读数存在一定的支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其一,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2025年重点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置于重点任务之首;其二,国常会2月10日研究提振消费的具体措施,是落实中央部署的重要体现;其三,各地方政府两会、集体学习及调研等来看,提振消费均是重点议题,且针对性提出来一系列应对方案。其四,在“去地产化”背景下,消费领域在过去两三年表现相对较弱,这是居民“用脚投票”的结果,大力提振消费是决策层直面问题,要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一大体现,政策部署重在以人为本;其五,我国的消费市场平稳向好,也带动了消费品进口增加。春节期间国内消费市场的火热,也充分展现了我国消费领域的生机和活力。一季度,部分民生商品进口增加,比如说食用油进口值增长12.1%,干鲜瓜果进口量增加8.3%。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策仍有空间和后手,考虑关税带来的潜在冲击,预计扩内需政策进一步扩围加码的概率在提升。
三、贸易顺差:2025年1-3月贸易顺差边际上行
2025年3月人民币计价贸易顺差7367.2亿元;美元计价贸易顺差1026.4亿美元。在2025年1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针对贸易顺差问题也做出回应:“第一,中国不追求贸易顺差,具体的出口、进口规模和贸易差额是国际供需关系、产业分工、市场竞争等综合因素的结果,不是什么人为的。第二,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处于合理区间,相对于历史高点已经明显降低,也低于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出口国家。第三,一些国家滥用出口管制,限制对中国出口,我想进口甚至想进口更多,但你不让我进,你却对贸易顺差过度焦虑,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我们认为,当前贸易顺差结构较为健康,一方面可以有助于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对经济总量构成支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呵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此外,2025年2月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当月同比+331%(前值为7.7%),假使服务贸易维持较高景气度对冲商品贸易掣肘,2025年贸易顺差改善存在一定可能,在此情形下,市场对关税摩擦→出口恶化→经济中枢下行→倒逼内需政策加速出台的逻辑链条或较难成立,我们认为7月政治局会议前后出台相关政策的可能性较高,短期不宜对大幅度扩内需政策押注过多,关注结构性扩内需下新消费相关方向。
风险提示: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稳增长政策对内需的拉动效果不及预期;经济恢复不及预期;三大工程进展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危机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