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宏观研究专题报告:出口:预期与现实的分化》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今年年初出口增速低于市场普遍预期,进口同比增长更是低于市场预期的温和增长。出口和进口双双不及预期,这与市场此前对外贸“开门红”的预期完全不同,现实与预期形成较明显的分化。
外贸“开门好”的市场预期源自两个信号。我们认为,市场之所以对外贸有较强预期,主要是源两个方面的信号:一方面是,今年1-2月港口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为近3年以来的新高,即使按照单月来看,今年1、2月的单月集装箱吞吐量也都高于前两年,这些港口数据表现强化了对外贸和出口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市场观察到海外制造业景气度出现好转,再加上很多信号显示今年年初和2023年年初的表现类似,如果2025年开年复刻2023年同期,则市场预期今年年初出口同比为5%左右并不奇怪。
集装箱吞吐量表现较好而外贸偏弱的三种可能原因。第一种是外贸商品结构转向低附加值商品。如果外贸的商品结构更多转向了低附加值商品,则商品结构转变可能带来外贸总价值的下降。第二种是外贸商品受价格大幅走弱影响。如果外贸商品价格回落较多,价格回落幅度大于数量增长幅度,则外贸价值可能回落。第三种是集装箱的数据“失效”。如果以上两种情况都不符合,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集装箱的数据并非全部有效,可能存在“虚高”,这与吞吐量的统计方式有关。
前两种情况并不吻合,集装箱数据“失效”或是预期和现实分化的最主要原因。今年前两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增速普遍下滑、主要的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下降幅度比进口均价的降幅更大,这些都显示与前两种情况并不吻合。不排除部分商品价格走弱存在影响,但我们认为这不是预期和现实分化的主要原因。而今年前两月多出的近500万标箱集装箱,其载货效率大打折扣,或是预期和现实分化的主因。当前进口弱于出口,集装箱随出口货物运往海外后,进口需求不足可能导致返程空箱增加,导致总吞吐量虚增、实际货物价值走低。
风险因素:稳增长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全球经济景气度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