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万联证券《人形机器人行业快评报告:政策密集加码,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化布局加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行业事件:
近日,北京市、深圳市相继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围绕核心技术突破、场景示范应用、产业链协同创新及标准体系建设等提出系统性规划,人形机器人政策支持力度正逐渐加大。
投资要点:
从近期密集发布的政策文件看,人形机器人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升级。一方面,各地政策从早期单一技术研发补贴转向“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国产化-场景规模化-生态聚合”的全链条覆盖,例如北京强化基础研究平台与国产替代目标,深圳侧重商业化落地与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另一方面,政策工具更趋多元化,“技术标准制定、数据开放、中试验证、产教融合”等配套措施加速完善,实质降低企业研发与市场拓展成本。
2月28日,《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文件指出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支撑不少于100家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迭代速度;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建设不少于2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具身智能领域产教融合基地,营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3月3日,《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文件提到,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投资建议:目前,各地正竞相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化布局,政策持续升级,政策加码方向明确指向核心部件突破及场景规模化渗透,旨在加速供应链自主可控与全球竞争力构建,建议关注受益于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国产零部件优质企业。
风险因素:人形机器人进展不及预期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