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华福证券《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体会:新质生产力驱动结构性突围》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政策基调:更积极的总量扩张与结构性优化并重
经济增长目标延续:GDP增长目标连续三年设定为5%左右,体现政策连贯性,但实现难度逐年上升(基数效应、内外需压力)。2025年更强调“以进促稳”,通过新质生产力、消费提振等结构性改革支撑增长。CPI涨幅目标下调至2%(2023-2024年为3%),反映对物价的关注,需依赖扩内需政策改善供需关系。
财政政策超预期发力:赤字率从2024年的3%升至4%,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和地方专项债(4.4万亿),全年新增政府债务规模达11.86万亿(+2.9万亿),体现中央加杠杆稳增长决心,对冲地方化债压力。地方专项债增至4.4万亿元,重点投向基建、存量商品房收购、化债等领域,显示“稳投资”仍是核心抓手。超长期特别国债延续2024年方向,支持“两重”建设(重大战略项目、重点安全领域),但新增5000亿元用于国有银行资本补充,旨在防范金融风险,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货币政策协同宽松:强调“适时降准降息”与“扩大总需求”,结构性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提振消费”领域,尤其针对楼市股市提出“更大力度促进健康发展”。
核心增量亮点:“进”的动能是新质生产力与创新
新质生产力成核心抓手: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商业航天、量子科技、6G、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消费领域,安排3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耐用品消费潜力,叠加优化休假制度、扩大入境消费等。投资领域,明确“两重”建设为重点投向,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强调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风险化解深化:地产:新增“收购存量商品房”并赋予城市更大自主权,允许地方专项债用于土地收储及债务置换。地方债:隐性债务“科学分类置换”,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金融:防范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交织扩散”,强化存款保险基金等资源储备。
资产配置:稳需求调结构+防风险促循环
高质量消费和制造业登顶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形成正向循环机制。
2025年报告呈现“稳需求调结构+防风险促循环”的政策组合,通过超常规财政扩张缓解短期经济压力,同时以新质生产力和消费升级驱动中长期动能切换。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政策落地(如商业航天/量子技术)、扩消费政策效果(耐用品补贴)、及风险化解进展(地方债务置换+中小金融机构重组)。从资产配置看,建议关注硬核创新、高质量消费、制造业龙头等,但需关注政策落地节奏与外部冲击风险。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节奏、地缘政治风险、科技突破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