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宏观点评: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宏观政策要“投资于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较高的增长目标,体现的是“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政策导向。在5%的经济增长目标下,对宏观政策的要求明显提高,如何实现增长目标?今年政策更注重“投资于人”,居民就业、收入、消费、养老、生育等领域,在宏观政策里的权重加大,通过“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来向内需要增长,以对冲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与往年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今年报告对科技、民企的关注明显提高,这与217民企座谈会的精神一脉相承,科技创新和民企,前者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后者稳定信心和预期,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在经济政策方面全力稳增长,在产业政策方面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和民企,在金融政策方面着力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有助于稳定资本市场预期和信心。
具体来看,重点关注以下10个领域:
(1)GDP增长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在市场预期之内,但是内需仍然有一定压力,实现目标需要政策加大力度。预期之外,隐含名义GDP增速罕见下调至4.9%。今年4%的赤字率和5.66万亿的财政赤字,隐含的名义GDP规模是141.5万亿,对比去年的134.9万亿,隐含名义GDP增速4.9%。这种调整并不代表着对物价要求的放松,更多是缓和财政赤字率和赤字规模两个目标的矛盾,往年由于隐含平减指数定的过高,导致赤字率和赤字规模二者难以兼顾。
(2)物价目标:CPI目标从3%下调到2%,不是对物价回升的要求降低了,相反是提高要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3%的CPI目标是为了防止物价涨幅太大带来通货膨胀,在当前环境下显然不再适用,降低到2%是物价目标的方向转变,从防止通胀转为提高物价。调整后,CPI目标的约束性加强,物价在政策体系里的权重也在上升,预计宏观政策将更注重推动物价回升。
(3)财政政策:从总量来看,今年增量财政资金达到2.9万亿,仅次于2020年的3.6万亿。赤字5.66万亿+专项债4.4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1.8万亿=11.86万亿,比去年(8.96万亿)多2.9万亿。即使剔除掉注资银行的5000亿,直接用于经济建设的增量资金也比去年多2.4万亿。
除了总量之外,财政政策的结构也很重要,今年的两个变化在于专项债投向和促消费资金。报告指出专项债重点投到4个方向,“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促消费方面,“以旧换新”的中央资金目前达到3800亿左右。
另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强调“在发展中化债”。报告指出“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
(4)货币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是2025全年逻辑,“适时降准降息”,但具体时点可能更多相机抉择,取决于国内经济、汇率、物价、银行净息差、美联储政策等多重考虑。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楼市股市、民企、科技等方面是重点提到的领域,部分政策已经在落地。如2月28日央行等5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提升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等方面做出了政策部署。
(5)消费政策有三方面部署,一是消费补贴,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用于以旧换新,规模比去年翻倍。二是收入补贴,如社保、生育等,报告指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三是制度建设,如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完善劳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6)房地产方面关注三方面政策,一是常规性的取消限购限售、下调房贷利率等政策,报告指出“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但房贷利率的继续下调可能受到公积金利率的约束,避免房贷利率和公积金利率的倒挂问题,可能未来会先看到公积金利率下调,再看到房贷利率的继续下调。
二是关注货币化安置规模会否扩大,报告指出“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去年10月中央提出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今年如要加力推进,货币化安置会否继续扩大。
三是关注收储进展。去年10月开始专项债扩展到收储土地和存量房两个领域,两个收储一快一慢,其中土储专项债于近期开始落地,收储存量房尚未落地。当前,土地收储专项债已形成“发行-储备-开发-收益”闭环,而存量房收储仍需解决产权整合与长期运营成本分摊问题,专项债介入相对偏慢。
(7)产业政策,会否有新一轮去产能?近期市场对于新一轮去产能的讨论增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我们认为即使去产能再现,也是温和去产能政策,以市场化的引导出清为主,力度不会像前两轮一样大。一是当前产能压力大多是新兴产业,仍属于鼓励发展的领域,环保等社会问题较小,与前两轮差别较大;二是当前就业压力较大,没有前两轮那么强劲的需求端政策,来对冲去产能带来的就业冲击;三是从物价回升的诉求来看,服务价格压力远大于前两轮,工业去产能并不能带来服务价格的回升。
(8)科技和民企:2025年1月以来,国内的产业政策重点聚焦在两个领域,一是AI和科技发展,二是民营经济,如217高规格民企座谈会。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两个变化,一是强调“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这是在科技领域企业做出重大突破后的新变化,预计2025年会有相关制度出台,保障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的参与程度。二是解决民营企业账款拖欠问题的决心更大,报告指出“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落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并且将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加速清理进度,拖欠账款问题有了明确的资金来源,治理效率会明显提高。
(9)能耗政策:十四五规划要求下,能耗目标从2.5%提高到3%,能耗政策要求预计强于前几年。报告指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去年两会的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最终实际降低3.8%,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从五年规划要求来看,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20年降低13.5%,目前仍然具有一定差距,如果要尽可能接近目标,需要2025年奋起直追,能耗政策的要求预计会比前几年有所加强。
(10)资本市场:报告指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预计今年政策重点在于平衡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与融资功能,解决当前市场存在的“重融资轻投资”问题,推动形成投融资良性循环的生态。
风险提示:(1)政策理解偏差风险。当前政策体系存在多维度传导特征,地方政府、市场主体及社会公众对政策目标的认知存在差异化理解的可能。例如,此前在"双碳"战略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可能简单采取“一刀切”限产措施,而忽视产业结构优化的长期目标。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偏离,甚至引发局部市场秩序紊乱。(2)政策落地时滞风险。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固有时间成本,配套措施缺位、执行效率不足等因素可能加剧时滞效应。比如需要跨部门协同的政策,可能出台相对较慢。(3)环境变化导致政策变动风险。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地缘政治冲突及技术革新等外部因素,可能引发政策动态调整需求。例如出口环境如果恶化国内稳增长政策也会继续加码,再比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可能倒逼能源政策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