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两个毫不动摇在底层逻辑变化下的新时代含义》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周中央再次召开民营企业会议,相对于2018年召开的民营企业会议,无论是宏观经济背景和意义都有显著不同。2018年座谈会更多是从肯定民营企业地位、给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吃下“定心丸”的角度出发,对民企的期望主要是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本次座谈会则是聚焦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并鼓励民营企业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我们认为本次座谈会对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向市场传递的信号是:未来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需要发挥更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本次座谈会再次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鉴于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底层逻辑是从依赖传统要素投入的土地财政转向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我们认为在科技创新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国策被赋予更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下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驱动力从传统的土地财政向新质生产力切换。传统土地财政下,地方政府是经济循环的重要载体。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土地出让来直接获得可观的财政收入,并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而间接获得相关税收。而地方政府依赖卖地收入和相关税收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通过招商引资改善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和就业的改善可以推升地价和房价,为地方政府继续卖地提供支撑,从而形成土地财政的闭环。但新质生产力从定义上而言来看,聚焦两个摆脱和三高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意味着要摆脱传统依赖高强度的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探索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和路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三高特征意味着要通过科技创新、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等手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中扮演核心角色,但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从土地财政向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让位于市场化的企业,后者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载体。
三中全会指出当下中国所面临的三重挑战中,至关重要是面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从历史经验来看,历次全球领导力量的更替都是伴随着科技革命,无论是大航海时代的荷兰,还是分别引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和美国。中国目前已经完成了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否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取决于能否成功实现经济的升级转型。当下全球以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为代表的新科技飞速发展,成为改变国家力量对比的决定性因素。在面对全球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征程的过程中,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由之路。
中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层面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营企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十年前,中国民营企业的主体还是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商,但当下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已经是成长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华为、比亚迪、阿里巴巴、腾讯、宁德时代等耳熟能详的名字。近期横空出世的Deepseek和宇树科技更是当下全球科技前沿领域中的翘楚。中央层面也看到了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层面的优势,因此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便明确支持民企牵头重大科技攻关,并提出将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从本次座谈会的参会企业来看,“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这既肯定了过去民企在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又凸显了当前政策层面对科技创新的全面支持。
但也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还是更加偏重科技研发,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还需要来自强大的制造业和相关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以人工智能的三要素为例,Deepseek在算法层面取得巨大突破,但未来要在全社会层面转化成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依然离不开数据和算力。例如谈到算力,首先想到的是高性能芯片,但如果要在应用层面落地,大规模的算力中心以及背后巨大的能源供给更不可或缺。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领域都是重资产行业,意味着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偏低,一般的民企很难承受。此外,当下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切换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阶段性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表现为“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换挡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转型阵痛期)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民企的顺周期属性客观上也决定了当下很难进行大规模逆周期的超前投资布局。
三中全会对于国企改革的定位和重心从之前的机制改革转向功能性改革,要求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发挥核心竞争力。在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的过程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二十大以来的历次重要会议上都提及,在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对相关基础设施要进行适度超前投资布局。这些新型基础设施相关领域投资大、投资周期长,央国企具有天然优势。例如通讯领域的三大国有运营商,能源领域的五大发电集团和三大电网,每年在相关领域的投资规模都上万亿,从而在国内建设成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和能源供给能力,这些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下和未来,民企在前端创新和后端市场化应用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需要来自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和相关新型基础设施的配套,这需要更多依赖央国企的做大做强做优。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的“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之争未来会被逐步淡化,民企和央国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将各自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二者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合力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飞跃,为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国策赋予了新时代含义。当前全球资产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热情不仅仅是基于短期科技突破的事件性因素,深层意义上是对中国经济制度的重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的优越性的认同。
风险提示
1.国内政策时带的风险
2.海外经济衰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