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企业ESG价值货币化与评级体系解析:解锁ESG价值货币化》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为什么要建立ESG价值货币化体系?当前,ESG主要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是ESG价值货币化核算体系,另一套是ESG评级体系。ESG评级体系是对企业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进行打分评级,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但由于ESG评级体系很难直观反映企业对环境、社会的外部性影响大小,也很难判断企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绩效。为此,国内外机构和学者重新重视将ESG因素量化以纳入财务评估,来衡量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贡献,ESG价值货币化核算体系再次引起关注。货币化测量企业社会绩效,可以帮助投资者理解和评估ESG因素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有利于政府和监管部门出台激励相容的考核机制,为ESG价值与传统估值体系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ESG价值货币化体系和ESG评级体系在评价方法、指标选取、评价结果上大有不同。ESG价值货币化体系重点关注企业对环境和社会的外部性影响,旨在直观展现企业的ESG净影响经货币化核算后的具体价值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而ESG评级体系重点关注财务信息之外的ESG风险,旨在评价企业的ESG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ESG价值货币化体系重点关注环境和社会维度方面的定量指标,而ESG评级体系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各议题下细化的指标数量更是种类繁多。
两套ESG评价体系表现特点和应用场景差异:ESG价值货币化体系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处于成长期,不含主观评价因素,更可能形成统一标准;二是可形成ESG价值核算报表,与财务报表整合,实现企业间可比性;三是为政府出台可持续金融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激励企业规范ESG信息披露;四是与企业估值模型量纲一致,更易纳入其中,预测未来估值变化的趋势;五是支持投资者判断企业投资价值。相对而言,ESG评级体系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发展成熟,覆盖企业范围广,市场认可度高;二是评价维度、议题和指标丰富,包含不能量化的指标;三是理论上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与股票价格有一定预测作用;四是评级方法、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评级结果一致性差;五是评级结果不能直观展现对环境、社会的外部性影响大小。
货币化因子与评级因子在投资策略中的应用展现了相应的优势。无论是在指数增强策略还是正面筛选策略中,两种因子的组合均显著超越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体现了ESG投资逻辑的有效性。货币化因子通过量化企业的环境与社会外部性贡献,更适合识别当前可持续实践表现好的企业;而ESG评级则通过综合管理能力评估,识别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优的企业。两套评价体系在行业上呈现特征如下:金融行业表现尤为突出,银行业的每股ESG净值从2018年的0.10升至2023年的13.53,反映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而煤炭和公用事业等高外部性行业净值长期为负,暴露出管理与外部性影响的脱节。通过结合两种因子,投资者不仅可以更精准地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可以通过交叉验证数据结果,识别潜在漂绿风险,从而优化投资组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