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上海证券《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点评:聚焦化债,隐债压力大幅缓解》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事件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
主要观点
地方专项债务限额提升6万亿,分三次每年2万亿置换隐债。
我国对地方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要将其所有政府债务纳入限额,并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省级财政部门在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内,做好政府债券的发行、兑付工作。
由于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0.74万亿,而当年限额为42.17万亿,发债空间为1.43万亿。根据10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发言,2024年已经安排1.2万亿债务限额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以及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所剩空间并不多,因此一次性增加6万亿债务限额。
为了便于操作,6万亿债务限额全部为地方专项债限额,当前地方专项债务限额为29.52万亿,此次会议后为35.52万亿,而且这6万亿全部用于置换隐性债务,但是是分三年安排,2024-2026年每年2万亿。
4万亿地方专项债额度置换隐债,2万亿棚改隐债执行原合同。
新增的地方专项债也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化债,2024-2028年每年安排8000亿新增专项债资金置换隐债,合计安排4万亿置换隐债。由于2023年底隐债规模为14.3万亿,这两项操作置换了10万亿,还剩4.3万亿隐债。
第三个就是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改隐债按原合同偿还,这部分是2万亿。因此,14.3万亿隐债只有2.3万亿需要在2024-2028年依靠地方政府自己去消化应对,计算下来平均每年消化4600亿,相较三项政策前的2.86万亿大幅减少。
化债思路四个转变,腾出资源、时间精力谋发展。
我国化债思路有四个方向的转变:主动化解、整体性除险、全部规范透明化以及防风险促发展并重。
近三年8.4万亿隐债显性化后地方燃眉之急得到解决,地方化债压力大幅缓解;而且由于法定利率低于隐债利率,置换隐债能够降低地方政府利息支出,财政部估算2024-2028年可以节省6000亿利息支出。地方政府的隐债绝大部分被置换后,用于化债的资源、时间精力就可以更多用于发展经济,保障民生、追求高质量发展等。
三个手段预防新增隐债。
隐债问题解决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预防新增隐债。通过更全监测口径、更强的预算约束以及更严格的监管问责等三个手段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相对G20与G7国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具有一定提升空间。
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大幅低于G20与G7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与123.4%。我们认为我国政府债务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聚焦化债,并未提及预算调整、新发特别国债与消费刺激增量政策。
此次会议聚焦化债,并没有涉及到年初公共预算调整,即没有增发国债或修改赤字率目标;同时也未提及新增发行特别国债,以及没有涉及到增量消费刺激政策。我们认为这次会议不足以大幅提升当前投资者风险偏好,但是并不代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会有增量政策,因此在增量政策预期持续存在的背景中,投资者风险偏好可以保持较高的状态,股票市场看多情绪得以延续,但是债市也不会因此出现大跌,未来有望呈现股债双牛格局。
风险提示
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出现波动;
国内消费提振难度大;
国内一线城市地产销售好转可持续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