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德邦证券《宏观视角看消费系列之三: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影响几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2024年9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称“近期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政治局会议部署加强储备政策工具,“去地产化”背景下居民资产负债表面临挑战,存量房贷利率的调整有缓解居民负债压力、改善企业回款、稳定市场信心等作用,对居民、银行和市场有重要影响。
居民层面,根据我们测算,存量房贷利率下调50bp,可使得每人每百万元贷款最多降低近300元月供,以此增加的收入有望带来1千亿体量的新增消费规模。银行层面,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对银行资产端带来“价”层面的利空,但考虑居民还款稳定性提升且停贷风险或下降,或提前还款带来的利息损失,“量”的稳定有助于对冲“价”的负面影响,预计利空有限。
市场层面,权益市场关注减损逻辑下,房地产相关领域的估值和盈利修复;债券市场,短期配置力量仍主导利率债走势,若年底外部风险释放可能促使预防性扩内需政策预期升温,10年国债可能震荡上行。
对居民消费、收入和债务的影响:
在“去地产化”环境下,地产对消费主要存在两条传导路径,分别是负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其中负财富效应通过扰动收入产生影响,替代效应则以居民债务作为放大器影响居民消费行为,我们计算发现房贷利率调整可能通过以上两大效应最终影响居民消费行为:按照100万元按揭贷款、等额本息还款计算,假设存量房贷利率可以尽快调整到增量房贷的利率水平,每人最多降低近300元月供,可增加约1千亿消费空间。但在实际层面,居民端消费恢复仍然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城镇和农村消费倾向分化,杠杆率高的城镇居民消费恢复慢;二是消费倾向-房价弹性存在转正可能,即消费随着房价下跌同向下跌。我们认为未来存在两大路径有望改善居民在“去地产化”过程中的“阵痛”:一是改善消费供给拓展消费服务空间;二是提升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减轻居民消费顾虑,弱化居民预防储蓄,改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对银行体系的影响:本次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影响可能略小于2023年8月的调整,考虑到提前还贷的压力,银行或更愿意接受调降存量房贷利率稳定优质资产。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可能导致上市银行净息差下降6个bp左右,可能仍需银行体系进行存款“降息”加以对冲,从上市银行角度来看可能需要实现存款利率整体下调8个bp左右。
对权益和债券市场的影响:
权益市场:1)内资关注的供给侧减损逻辑可能并非关键,外资视角下需求侧的实质性恢复可能更为重要,因此在当前低通胀环境尚未出现拐点时仍倾向于反弹而非反转;2)本次存量按揭贷款利率再次调整也伴随着降息、降准,无风险利率中枢的下移有望带来估值修复。同时,广义逆周期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存在共振加力的空间,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改善;3)对于银行板块,银行资产质量以及市场对其质量的预期可能改善,叠加红利投资的长逻辑,回调后仍可择机配置银行板块。
债券市场:1)伴随降息、降准,流动性环境利多债市,基本面偏弱也依然支持债市做多方向;2)中期视角下,年底之前,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大选后可能的贸易政策变化或将进一步扰动我国外贸形势,可能促使国内逆周期政策加码,进而导致10年国债收益率阶段性回升;3)长期视角下,超额储蓄和资产荒现象持续,基本面走势和经济政策的综合表现决定了存在配置力量推动利率下行,预计10年国债收益率Q4仍可能震荡向下。
风险提示:数据测算存在误差;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海外流动性环境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