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宏观深度报告:试论地产需求政策的有效性边界

来源:开源证券 作者:何宁,陈策 2024-06-14 21:43: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以下内容从开源证券《宏观深度报告:试论地产需求政策的有效性边界》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四因素框架:试论地产需求政策的有效性边界
1、地产政策加码后,市场关注后续回暖幅度和经济改善预期。首先我们探讨了传统地产框架为何从2022年以来因子失效,并引入边界条件:地产改善幅度=政策力度+流动性+房价预期,有效性边界为“居民偿债比率<11%”。
2、居民偿债比率=居民当年应还债务本息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隐含了人口、利率、收入分配等变量。复盘海外国家金融风险/地产出清的时点,其共性为居民偿债比率收敛于11%-13%的水平,美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加拿大分别为11.6%、13.2%、12.7%、11.7%、13.3%。我国同样符合该规律,2024Q1改善至11.4%、仍未满足有效性边界的条件。
美日地产出清和资产负债表修复:三阶段范式与启示
市场通常关注美日地产出清的时间和幅度而遗漏了“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的本质,我们尝试辨析美日的异同点,并从偿债比率三因子做进一步分析。
1、美国和日本在房地产泡沫出清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均可分为3个阶段。阶段1:泡沫破裂,地产“量”先于“价”下行;阶段2:地产B浪反弹,量回升带动价格降幅放缓;阶段3:该阶段美日出现分化,美国“量”的回升具有延续性而日本没有,最终表现为美国量价均向上,日本量价均向下。
2、阶段3的美日分化,或源于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因子贡献不同,美国先低利率后收入,日本仅受益于低利率。出清十年期间,美国居民偿债比率下降了4.6个百分点,收入改善贡献-3.0个百分点,债务先出清再扩张、贡献0.3个百分点,利率下行贡献-2.0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66%、-7%、44%;日本居民偿债比率下降了4.9个百分点至8.3%,其中收入改善贡献-1.5个百分点,债务未能有效出清、贡献1.7个百分点,利率下行贡献-4.4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35%、-40%、105%。
3、美国居民收入改善是“阶段3”量价齐升的核心因素。次贷危机后,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72%提升至2012年的76%。从分项来看,贡献可总结为四条线索:加大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推行减税法案、流动性宽松推动金融资产上涨、租房市场扩张提高居民租金收入。
4、启示在于,仅靠低利率、“等待式”杠杆出清是低效的,缺乏收入政策的协同配合,即使地产回暖可能仅是昙花一现的B浪反弹。相对而言,我国需加快出台居民收入政策以及实质性进展,从而推动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
政府收储:理论测算与地方效果评估
1、理论测算:收储面积7.2亿平、收储资金规模约8.3-9.5万亿元。2024年4月全国住宅可售面积(期房+现房)约21.3亿平、去化周期约27.2个月。相较于18个月的合意水平则需收储面积7.2亿平,考虑7折、8折收储则资金约8.3、9.5万亿元。2、效果评估:地方推进收储或存在两大结构性问题。一则回报率难以覆盖收储资金成本,2024年4月百城住宅租金收益率2.22%,实际租金回报率=2.22%除以7折收储=3.1%,仅略高于3.0%的资金成本;二则保障房建设需求和库存去化结构不均衡,收储后需要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房,而保障房建设主要集中于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但库存去化压力主要在于三四线乃至四五线。截至2024年5月,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库销比分别为15.1、19.9、28.8个月。
3、地方收储测算:62个有数据城市中,需收储面积合计约1.1亿平,其中实际租金收益率覆盖资金利率的可收储面积合计0.5亿平、对应收储资金7800亿元,即央行3000亿再贷款(拉动5000亿商业银行贷款)的额度具有合理性。
4、收储与房价推演:62城库销比与70城二手房价增速亦高度吻合,相关性为-0.87,可用y=-0.8486*x+13.333来描述。截至5月,62城市需收储面积1.1亿平、可收储面积0.5亿平,则对应62城库销比从23.4改善至17.6、21.0个月,70城二手房价同比从-6.8%收窄至-1.6%、-4.5%。
风险提示: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美国经济超预期衰退。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