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能耗目标:政策梳理和影响测算》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时隔两年重提单位 GDP 能耗的量化目标。 本文详细阐述了单位 GDP 能耗的定义,梳理了相关政策, 并研判了 2024 年能耗目标对经济的潜在影响。
什么是单位 GDP 能耗? 单位 GDP 能耗全称为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降低单位 GDP 能耗是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因素。在 2021 年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明确了两个减排目标: CO2 排放力争在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停止增长,并比 2005 年的 CO2 排放水平减少至少 65%;力争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有关单位 GDP 能耗的政策梳理。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重视单位GDP 能耗情况,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对我国单位 GDP 水平进行规划。在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下,我国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2021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比 2012 年累计降低 26.4%,年均下降 3.3%。 2021 年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采取较为激进的降能耗措施,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国家于 2021 年 9 月起对能耗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将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13.5%的要求。目前“十四五”时期已过一半,但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值仅约为 3.3%,我们认为完成“十四五”能耗目标可能存在一定压力。 2024 年能耗强度量化目标时隔两年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单位 GDP 降低 2.5%的目标。我们判断, 2024 年再次设定能耗量化目标对于完成“十四五”目标具有助推性的意义。
2023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为何不降反升? 2023 年全年我国单位 GDP能耗由降转升,同比上升 0.5%,使用新口径后降幅也依然偏低。首先,2023 年第三产业复苏引发能耗显著增加。国内物流、旅游、交通运输等需求集中释放,而这类需求对于能源的消耗较大,尤其是依赖石油作为燃料。第二,追求降碳目标的举措会导致能耗水平的上升。虽然从长期来看构建新能源体系有助于实现降碳目标,但能源体系切换的进程未必是节能的。另外,极端天气的影响下水电发电量下滑,也对 2023 年能耗指标下降形成掣肘。
2024 年能耗目标的潜在影响。 (1)能耗强度较高的行业、省份或将受到约束。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原材料加工类行业、采掘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属于高耗能产业组。地区结构上,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能耗强度较高。(2)重点行业绿色化升级或加速推进,技改投资有望迎来上升期。 我们预计能源结构优化也有望继续大力推进。 3)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情况下,我国可能逐步将传统高耗能产品从出口转为进口。国内高耗能产业可能需要考虑全球布局,企业“出海”有望提速。
风险因素: 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加大; 能耗指标变化或能耗目标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