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趋势策略 - 正文

策略周评:当降息周期遇到科技周期

来源:东吴证券 作者:陈刚,陈李 2024-03-10 13:56: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策略周评:当降息周期遇到科技周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基于康波周期来看,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们持续处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 先后经历了 PC、 智能手机等一系列小的技术周期。 当人们研究技术革命时, 通常会聚焦于最新的技术突破、经济活动范式的转变等, 而忽略了金融与货币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金融周期与技术周期存在怎样的关系, 加息周期是否抑制了科技周期的发展,降息周期会否催生科技泡沫?历史的复盘或能帮我们理清这些问题。
如何从产业和金融周期的双重视角,来认知市场所演绎的技术革命?
逻辑上, 技术周期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存在这样一条传导链: 技术突破—>生产效率提升—>供给创生需求—>企业盈利提升—>相关板块估值上行。实际情况中,由于预期往往先行,技术突破后市场可能已先行反应。
如果我们结合金融周期的视角来看,金融周期的“干扰” 或同时作用于其中多个传导环节。 一方面,金融周期将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 从而影响企业的供给和盈利, 若处于加息周期中,则企业所面临的融资成本往往较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研发、投资和生产,对基本面形成压制。 另一方面, 除分子端产业趋势外, 企业估值还受分母端宏观流动性松紧的影响,若货币政策趋松, 则投资者的资金成本将下降, 有望加速估值向上。 由此可见, 产业趋势发展过程中, 金融周期对于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本轮信息技术革命中,产业和金融周期如何影响市场?
针对本轮信息技术革命, 可以通过如下指标来观察小技术周期对股市的影响: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同比(表征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提升) —>半导体销售额同比(表征通用投入品的需求量) —>纳指年收益率( 表征市场表现,同步反映基本面预期)。另外,我们将美债利率和联邦基准利率作为金融周期的锚,同步纳入观察。
复盘历史可以发现, 1991 年以来的 7 轮科技周期中, 基本都表现为: 技术创新突破、生产效率提升, 而后产业基本面迎来改善,市场拐点同步或略先于基本面的拐点出现。 其中, 超越金融周期的强势科技周期主要有 4 轮,顺应金融周期的科技周期有 3 轮。
顺应金融周期的 3 轮科技行情(产业周期+利率下行周期):
1993-1995 年: 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迎来技术质变。 英特尔处理器迅速革新、推出奔腾处理器; 微软的 Windows NT 3.1 引领操作系统向32 位过渡, 以服务器类产品( SQL Server)、办公软件( Office)为代表的基础软件得到迅速发展。政策端也持续向好, 经历加息带来的经济衰退后,1989-1992 年美联储启动新一轮降息周期,产业端技术创新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共振,助推信息技术行业走向繁荣; 93 年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出台, 旨在兴建“信息高速公路”, 同时万维网的诞生开启了 Web 1.0时代,互联网在此阶段快速走向民用和商业化,美股信息技术行业走强,93 年 2 月-95 年 8 月间, 半导体、应用软件行业指数涨幅分别达 176%、149%。
2001-2003 年: 流动性宽松+商业模式迭代,需求回暖。 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00 年 1 月起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 流动性宽松环境下信息技术行业逐渐复苏,助推互联网 PC 进一步普及。 从产业角度看,科网泡沫过后,互联网行业迎来进化,一方面,与用户双向互动的搜索引擎逐步取代此前单向推送的门户网站, 谷歌迅速崛起、 互联网商业模式迎来迭代更新;另一方面, 2G 技术出现, 同步带动 PC 终端与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提升,为上游半导体市场发展增添动能。 01 年 10 月-03 年期间, 美股电脑电器零售行业和半导体制造行业股价温和增长,涨幅均超 50%。
2019-2021 年: 5G+智能手机+TWS 耳机。 2019 年下半年起美联储开启预防性降息,叠加新冠疫情后联储进一步降息抵御风险, 19-21 年间全球流动性持续宽松。 从产业大趋势来看, 19 年开始国内 5G 建设和 5G 商用领域发展不断提速, 随着 20 年台积电 5nm 芯片投产、 华为出货, 5G 智能手机迎来“换机潮”,国货渗透率不断提升;小的产业趋势看, TWS 耳机成为爆款、 居家在线办公等因素共同拉动了新一轮硬件需求。 19 年 7 月至 21年 4 月,美股信息技术和通讯服务板块领涨,区间涨幅分别为 77%、 57%;国内受益于科创板的推出, 大量半导体公司上市, A 股电子板块涨势居前。
超越金融周期的 4 轮强势科技周期(产业周期+利率上行周期):
1999-2000 年: 互联网基础设施后, 软件产业崛起、商业模式初步成形。各类门户网站相继诞生, 互联网公司接棒带动指数上行,代表性公司微软、甲骨文 1996-2000 年间区间最大涨跌幅分别超 1000%和 800%。 互联网热潮致使经济过热,美联储于 1999 年 6 月开始加息,至 2000 年 5 月结束累计加息 175BP。但高企的利率并未浇灭投资者的热情,标普指数在加息周期仍录得近 10%涨幅。彼时上证指数也在美股映射下走出了“519”行情,“网络股”和“科技股”成为牛股,推动沪指走出长达两年的牛市。
2009-2010 年: 金融危机后移动互联网进入爆发式渗透期, 3G、智能手机快速发展普及。 2007 年 iPhone 的诞生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拉开序幕,代表性公司苹果在 2009-2010 年间涨幅超过 300%, IOS、安卓系统投入应用, 硬件、移动设备成为时下热点。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首次启动 QE 刺激经济, 2009 年通胀快速反弹,推动美债收益率上行,但在高利率环境的估值压力下,纳指仍然反弹走牛。移动互联网浪潮下, A 股半导体、电子设备、互联网软件等板块均涨幅居前, 2009 年设立的创业板正好赶上了本轮行情,创业板指在 2010 年下半年区间最大涨跌幅超 20%。
2012-2014 年: 随着硬件不断升级、互联网基建发展,以及 4G 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软件创新应用井喷,数字化开始向传统行业渗透、移动支付、电子商务、游戏、流媒体等多个领域出现了变革。 美股代表性软件公司奈飞,在 2012-2014 年间最大涨幅录得近 600%,此后成为流媒体领域的巨头;硬件方面,博通、英伟达等公司开始展现出发展潜力。在此期间,美债实际利率快速上行,但科技周期加持下,纳指超越金融周期持续走强。A 股市场在 13-15 年上演了 TMT 行情, 强势产业周期驱动了创业板牛市。
2022 年末至今: ChatGPT 开启 AI 大模型时代。 美国在疫后天量财政刺激下,经济迅速修复同时通胀高企,美联储于 2022 年 4 月开启了激进的加息,至 2023 年 7 月共计 11 次加息,累计 525 个基点。但在高度货币紧缩环境下,美股三大指数却均刷新历史新高,其背后的核心驱动便是本轮 AI产业周期。 2022 年末, OpenAI 携 ChatGPT 开启了 AI 大模型时代,上游算力芯片厂商英伟达成为本轮行情的龙头股, 2022 年 10 月至今,英伟达涨幅接近 700%,一举成为第三大市值公司。本轮产业周期中, A 股互联网公司也迅速跟紧步伐开发大模型,上游光通信公司积极切入北美产业链,AI 链成为最热投资主题之一。
总结与展望
基于历史技术周期与金融周期的复盘, 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 强势的技术周期足够“对抗”相对不利的金融周期。 即使资金成本较高, 若投资者对于强势科技周期抱有信心, 则高利率仍无法阻挡估值的上升,例如此前的 3G、 4G 智能手机和当下的 AI 产业周期。
第二, 若金融环境较好,则偏小的技术进步也足以撬动行情, 例如 01-03年得益于流动性宽松环境下需求加速回暖的互联网 PC 普及行情,以及 19 年美联储降息时的 TWS 耳机行情。
第三, 对比 2000 年互联网泡沫, 当前美科技股较“泡沫化” 或仍有距离,降息周期开启后存在进一步上行空间。 00 年美股泡沫主要由于市场忽视盈利、对于互联网浪潮的“非理性” 追捧;而目前美股 M7基本面普遍有较强支撑, 估值水平虽处高位但仍有上行空间。
我们仍延续此前在《美债利率下行周期中,寻找低渗透率的方向》、《核心资产估值修复的三个方向》 等报告中提出的观点, 继续看好“老成长” 的估值修复和“新成长” 的崛起。 对于“新成长” 而言,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演进、 产业趋势的持续发展以及降息周期的打开,相关领域及个股估值所受阻力将得已缓解、 具备提升潜力, AI+相关板块有望明显受益。
风险提示: 科技突破及产业趋势进展不及预期; 海外通胀及原油扰动下降息节奏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黑天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吴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