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趋势策略 - 正文

政策周报第7期:地方债“提前批”,本轮有何不同?

来源:国金证券 作者:赵伟 2023-12-21 14:27: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政策周报第7期:地方债“提前批”,本轮有何不同?》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地方债“提前批” 额度可能于年末下达, 对地方财政发力有何影响, 本轮“提前批” 有何不同?系统梳理,供参考。
一问: 地方债“提前批” 的作用? 保持地方财政资金的连续性、填补一季度地方新券“空窗期”
地方债“提前批”是为了保持地方财政资金的连续性,由国务院在授范围内提前下达的部分地方债额度。不考虑地方债“提前批”,国务院通常于“两会”期间上报新增地方债总限额至全国人大,经批准后再由财政部分配, 使得地方债新券发行存在一个季度的“空窗期”。因此, 2019 年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 2019 年至 2022 年期间,可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 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当前这一授权被延长至 2027 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实行限额管理下,上一年度提前下达的地方债“提前批”额度仍在次年发行,但发行进度明显加快。相较于无“提前批”额度下达的 2015-2018 年存在一季度的“空窗期”, 2019-2023 年地方债新券自开年一月就加速发行;其中, 2023 年一季度超六成专项债“提前批”额度发行完毕、占总新增专项债额度的 35%。近年来, 地方债“提前批”限额重点向发达地区倾斜,且更多投向基建。 2023 年地方专项债“提前批”额度分配进一步分化,东部地区占比抬升至 53%;且相较全年,一季度发行的地方债新券“提前批”更多投向基建项目、以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2020 年等稳增长压力较大时期尤为明显,一季度地方债新券投向基建占比高于全年 12 个百分点。
二问: 本轮地方债“提前批”有何不同? 额度最高可达 2.7 万亿元,或更向经济大省倾斜
按照规定,本轮地方债“提前批”额度最高可达 2.7 万亿元、略高于 2023 年的 2.6 万亿元。 2024 年新增一般债“提前批”额度最高为 4320 亿元,新增专项债“提前批”额度最高为 2.28 万亿元; 当前, 地方债“提前批” 额度或继续顶格下达; 但总体来看,地方政府债务率和付息压力或对 2024 年新增地方债、尤其是新增专项债加码产生一定约束。本轮地方债“提前批”额度或更加向经济大省倾斜,相比之下,重点化债省市 2024 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或受掣肘。 2020年以来,全国 13 个经济大省(市)新增专项债限额占比持续抬升、 2023 年“提前批” 额度占比达 74.5%, 12 个重点化债地区占比则持续下滑、 2023 年“提前批”额度占比仅 15.2%; 2024 年地方债“提前批”分配或进一步分化。2024 年专项债投向及用作资本金领域或再度拓宽,“三大工程”等或将受到重点支持。 当前专项债投向纳入新能源、新基建,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新增煤炭储备设施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引下,专项债投向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或进一步扩大, 有助于提升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补充地方项目资本金;而“三大工程”或是专项债重点支持领域。
三问: 还可能有哪些政策助力地方稳增长? 建设国债、特别国债、“准财政”等均是潜在工具
地方“加杠杆”空间有限下,中央已然加力,新增万亿国债已下达第一批项目清单。 12 月中旬,新增万亿国债第一批项目清单、近 2400 亿元下达;其中,东北和京津冀受灾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安排 1254 亿元;京津冀等 12 省市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安排 1075 亿元。新增国债资金加速下达将有助于其在 2024 年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万亿国债之外,可能的增量政策或有两类,一类为调增赤字类; 2024 年, 中央或可适度调增赤字, 通过提升地方项目补贴比例、加大转移支付规模等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长期建设国债也是潜在补充资金途径; 1998-2008 年我国曾连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投向重大项目工程;当前“三大工程”作为新的投资增长点,或亦需中央资金支持。另一类为赤字外加码类,特别国债、央行与政策行配合的“准财政”等或是潜在途径。 2020 年万亿特别国债采用直达机制安排给地方,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本金由地方偿还七成,补充地方财政资金的同时, 可有效缓解地方债务付息压力。此外,“准财政”亦多次支撑地方稳增长,如棚改项目专项贷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金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