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政策月报第3期:三“债”落地,财政“后劲”如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10月以来,三类政府债券相关政策接连落地,透露哪些信号?财政加码的“后劲”如何?本文系统梳理,可供参考。
一、10月,特殊再融资债、增发国债、授权地方债提前批等政策落地
10月地方债务化解一揽子方案初显,特殊再融资债成为预算内地方债务化解的重要方式,26省市10月实际发行超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置换存量债务。截止10月底,26省市已披露计划发行的特殊再融资债券累计11280亿元、实际发行规模达10374亿元;其中,特殊再融资一般债发行7223亿元,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3150亿元。
10月下旬,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央预算调整、增发一万亿元国债用灾后恢复重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历史经验显示,中央年中调整预算频率较低、前3次赤字调整的发生在1998-2000年。2023年10月下旬,中央再度调增赤字、增发一万亿元国债,使得赤字率抬升至3.8%左右,除了有效补充地方建设资金外,亦进一步释放政策积极信号。同时,10月人大常委会亦授权国务院可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地方债务限额并非首次;2019年,人大常委会就已授权国务院在2019至2022年期间,可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新增地方债务限额;当前人大常委会将此授权延长至2027年底。
二、财政“蓄力”转“发力”,侧重防风险、调结构、节奏前置等方面
防风险仍是当前政策重点,一揽子化债方案采取特殊再融资债化解地方债务的同时,亦防范地方专项债付息压力攀升。2023年10月发行的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中,一般债发行规模占比近七成,高于2021、2022年的46%、21%。特殊债融资债结构的变化,指向政策在推进隐债化解的同时,也考虑到地方专项债付息压力。
财政发力结构亦出现调整,中央支出明显加码。中央少见年中增发一万亿元国债,全部采用直达机制转移支付给地方,且承担新增国债全部本息;此外,中央对地方项目补贴标准、配套资金比例也将提升,进一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新增国债及相关政策的落地或指向财政发力结构调整,中央或在后续财政加码中承担更多。
新增国债及原有结转结余资金支持下,2024年财政可能前置发力。当前人大常委会再度授权提前下达新增地方债务额度,指向2024年新增地方债额度可于年底下达,2024年一季度即可发行,叠加前三季度财政“蓄力”下的结转结余资金和新增结转至2024年的5000亿元国债资金,或使2024年一季度财政资金较为充裕,有助于财政支出前置。
三、财政“后劲”维持,防风险和稳增长、资金和项目等或需协同配合
财政“后劲”如何,仍需观察三方面政策配合:
其一,防风险与稳增长政策配合。过往经验显示,2019年及之前,地方国有企业“加杠杆”带动基建投资提速;2020年以来,地方隐债化解工作推动下,预算内财政资金投资成为基建资金的重要来源。当前,新一轮地方债务化解加速落地,部分化债重点地区预算内投资能否加码、城投信用能否恢复等或是影响当地基建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二,央、地财政发力配合。9月,百城土地成交溢价率和规模仍较低迷,地方建设资金或仍需增量政策补充。除了中央加码之外,“准财政”也是潜在途径之一,或可作为储备政策,适时加码。历史经验来看,稳增长承压下,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占当年新增社融比例可突破15%,且金融工具流程灵活、投放较快。
其三,财政资金与项目配合。缺乏项目储备等也对财政资金发力产生掣肘。2023年前9月,地方基建类项目月度审批规模近2500亿元,低于2022年月均近6200亿元的审批规模。后续财政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提前储备申报项目、加大项目前期要素支持,重点支持“十四五”规划的优质项目等或是快财政资金落地关键。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