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西南证券《海外化债借鉴及央地问题探究:新视角、多维度说化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地方政府杠杆抬升快,显债可控、隐债积压。我国自 2008年以来政府杠杆率快速上行,主要是地方政府加杠杆。2023 年二季度,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升至 52.6%,增加了 1.1个百分点,中央政府杠杆率维持在一季度的 21.4%,保持稳定,而地方政府杠杆率升至 31.2%,增加了 1.1个百分点。今年显性债务中,叠加四季度的万亿国债,国债预计新增 4.16 万亿元,截至 8 月,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专项债距离限额预计分别还有 1.6和 1.8万亿元空间。除显性债务以外,根据 IMF的测算,2020年能够识别的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达 45.4万亿元,预计 2023年达到 65.7万亿元,后续化债仍然是各个省份的工作重点。
海外政府化债路径选择与应对措施。日本:1990 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由于财政资源短缺急剧扩大,日本政府采取了三类措施进行弥补。2007 年,日本夕张市债务危机爆发,破产后夕张市制定了历时 18 年的严格财政重建计划进行债务偿还;美国:联邦面对州和地方政府财政危机时通常面临着三重困境:一是避免州和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预算软约束问题),二是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三是促进未来基础设施投资。在不同时期,针对地方债务问题,联邦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底特律市的案件中达成了一项债务重整计划,包括保障底特律市在未来的投资、处理养老保险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以及减记债务等;欧洲:欧元区对欧债危机的处理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通过欧盟、欧央行和 IMF“三驾马车”来监控和化解欧洲债务危机,包括设立金融稳定基金、提供救助贷款、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等,第二个层面是各成员国采取多种自救的措施,比如增加税收、压缩政府支出规模、债务重组或展期、变卖资产等。
化债的短期和中长期思路,央地债务结构有望优化。我国国内也存在着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在土地财政问题暴露之后,地方债务问题也随之凸显。短期内的化债一方面是财政在限额范围内进行操作,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将对化债形成补充;从中长期来看,后续的财政体制改革可能重点关注以下三条路径:一是完善财政事权体系:强化上级事权、社会资本分担可能是趋势;二是加快地方税体系建设:房地产税立法暂缓,消费税领域改革或是重点;三是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显债、隐债或将合并监管,城投债发行进入“严监管”时代。
化债之后财政加力可期,货币协同性有望增强。2024 年,外需或延续弱势,加之国内需求企稳回升的诉求也较大,而且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仍是当前政策重点,财政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增加,预算赤字率可能突破 3%,其中,中央财政加杠杆的概率或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专项债层面,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或成为地方政府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保守估计投资规模一万亿左右,若其中60%以专项债方式支付,新增专项债限额或提升至 4万亿元以上。此外,未来财政和货币之间的协同性将进一步增强。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